
(1).逃生的出路。《三國志·魏志·曹仁傳》:“ 河 北既定,從圍 壺關 。 太祖 令曰:‘城拔,皆坑之。’連月不下。 仁 言於 太祖 曰:‘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
(2).閥門的通稱。
“活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逃生出路
源自古代軍事策略,指圍城時為敵方留出的撤退通道,後泛指任何危急情況下的逃生途徑。例如《三國志·魏書·曹仁傳》記載:“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這一用法體現了“活門”作為生命通道的象征意義。
閥門的通稱
指機械或管道中用于調節流體(氣體、液體)出入的活動部件,如提到其結構包含“活門闆和驅動機構”,通過開關控制介質流動。常見于工業設備、日常器具(如氣泵、水龍頭)中,又稱“活瓣”“舌門”。
在電氣設備中,“活門”特指中置櫃的防護裝置(如所述):
部分資料(如)提到“活門”作為成語,形容人機智靈活、善于應對困境。例如:“他真是活門,總能化解危機。”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可能屬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活門”的核心含義圍繞“可調節的通道”展開,既包含物理結構(如閥門、防護裝置),也延伸至抽象概念(逃生通道)。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技術場景中需參考專業定義。
《活門》是指能夠自由開合、具有活動功能的門。活門可以用于建築物的出入口,也可以用于櫃子、車輛等物品的開關。它的特點是靈活、易開易關。
《活門》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氵"(三點水)和"門"。其中,氵部首表示與水相關,門部首表示與門相關。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2畫。
《活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字。最初的表達形式是由"泉"和"闩"兩個字組成,"泉"表示水,"闩"表示門闩。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在繁體字中,"活門"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特殊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活門》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風吹過,那扇活門輕輕地搖晃着。
2. 她輕輕一推,活門向兩邊分開,露出了裡面的美麗花園。
活門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一些相關詞語:
1. 活門鎖:指配有鎖具的活動門,用于安全保護。
2. 活門扇:指供人們進出的活動門的一部分。
3. 活門縫隙:指活門開合時所留下的間隙。
和《活門》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活動門:指可以自由開合的門。
2. 活動出入口:指可以自由進出的出口。
與《活門》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
1. 固定門:指無法移動或開啟的門。
2. 封閉入口:指無法進入或出去的入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