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箪食壺漿的意思、箪食壺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箪食壺漿的解釋

[receive sol***rs with baskets of rice and vessels of congee;welcome sol***rs with food and drink] 老百姓用箪盛着飯,用壺盛着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

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孟子·梁惠王上》

詳細解釋

1.用箪裝着飯食,用壺盛着漿湯。《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後用為犒師擁軍的典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 荊州 之軍以向 宛 洛 ,将軍率 益州 之衆出於 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亦省作亦省作“簞壺”。 林景行 《聽永見視新篇次韻卻答》:“我吟匪簞壺,何以迎王師。”

2.用箪裝着飯食,用壺盛着漿湯。《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 高子 執簞食與四脡脯, 國子 執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餕饔未就,敢緻糗于從者。’”後用為饷饋食飲的典故。《孔子家語·緻思》:“ 由 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 元 秦簡夫 《剪發待賓》第三折:“簞食壺漿,不堪管待,聊表芹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箪食壺漿”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字面指用竹筐盛飯、用瓦壺裝湯,引申為百姓自發攜帶飲食迎接并慰勞軍隊或愛戴的人物。該成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壺漿,以迎王師”,描述周武王伐纣時民衆犒勞仁義之師的情景。

從構詞結構分析:

現代語義強調民衆自發性的熱情擁護,常用于形容對正義軍隊、領導者或政策的支持,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劉備入蜀時“百姓箪食壺漿以迎先主”的記載。其感情色彩鮮明,多用于褒義語境,例如:“災後救援隊抵達時,村民們箪食壺漿,表達感激之情。”

語言學角度上,該成語保留了古代漢語中名詞作狀語的特點(“箪”“壺”表示動作的工具),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曆時演變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箪食壺漿”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ān sì hú jiāng,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指百姓用箪(圓形竹器)盛飯,用壺裝湯水,熱情迎接和犒勞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深受群衆擁護和歡迎的情景。該成語強調軍民關系的和諧,帶有褒義色彩。


出處與典故

  1. 經典文獻: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孟子以此說明百姓擁護仁政之師。
  2. 曆史背景:戰國時期,齊國伐燕國獲勝,孟子對齊宣王分析戰争勝負與民心向背的關系時提及此語。

用法與例句


近義詞與延伸


故事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戰争頻繁,若軍隊行仁義之舉(如齊桓公伐他國時推行仁政),百姓便會自發以食物慰勞軍隊,體現“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箪食壺漿”不僅是一個曆史典故,更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核心,強調民心向背對政權或行動成敗的決定性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

奧雅邊酋擯诏豺祭觇行癡漢大才小用丹局搗珍鬥筲子度料馱裝反對概念罐車趹蹄貴驿孤竹廟駭悉漢缺耗眊黑昆侖話茬兒回見江川疆頓監禁卷握浪痕流號籠鳥檻猿謾都歌男青蟠螭趺怦營破舊立新譜系牽留淺猥青瑣第秋禾榷網熱傳導忍草生産獅負矢如雨下誓師說兵機松麝溹溹燙鬥淘寫騰文天雨粟通烈翁妪無怪舞妓相校缬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