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傳為瑞獸,君主仁孝則出現。《宋書·符瑞志下》:“趹蹄者,後土之獸,自能言語。王者仁孝於國則來, 禹 治水而至。”
“趹蹄”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基本釋義
古代傳說中象征祥瑞的神獸,屬于後土之獸,特點是「自能言語」。《瑞應圖》記載其出現與君主仁孝相關,例如大禹治水有功時曾有顯現。
文化寓意
被視作天下太平的吉兆,常與「駃騠」「趹騠」等異名混用,但核心特征一緻:與帝王德行、民生福祉相關聯。
動作描述
指騾馬等牲畜用後蹄踢擊的行為,如文獻記載「有毒有螯,有蹄者趹」。
引申含義
亦可表示馬匹疾馳的狀态,如「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形容戰馬奔馳迅捷。
建議進一步查閱《瑞應圖》《藝文類聚》等古籍原文以驗證細節。
《趹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馬蹄邁步的樣子。
《趹蹄》的拆分部首是“足”和“走”,其中“足”作為主部,表示與腳有關的意思,而“走”則表示與行走有關的意思。這個字共有12畫。
《趹蹄》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于形容馬蹄在行走時的動作。
《趹蹄》的繁體字為「趹蹄」。
在古代漢字中,《趹蹄》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通常在左下角的部分會多畫一點,表示馬的蹄子。具體寫法如下:
趹
走
1. 駿馬踏着青草地,趹蹄飛奔而過。
2. 大雨中,馬匹的趹蹄聲在山谷中回蕩。
組詞:馳騁、奔馳、追風、飛馳
近義詞:踐踏、蹦跳、騰越、踏步
反義詞:緩步、立定、止步、停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