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忍辱草 ”。
“忍草”是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需結合佛教文化背景理解:
基本釋義
該詞實際是“忍辱草”的簡稱,源自佛經典故。據《涅槃經》記載,雪山上生長着一種特殊草木,牛羊食後能轉化為醍醐(佛教中象征智慧與覺悟的乳制品),故稱“忍辱草”。
象征意義
引申為佛教修行者面對逆境時保持堅韌的象征,比喻人在困境中像草木般頑強,通過忍耐達到精神升華。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哲理性語境,表達對苦難的超越态度。例如詩句“忍草雜蘭荪”(鄭符)即通過自然意象暗喻心性修煉。
提示:因古代文獻記載簡略,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引申義。如需更詳細佛經出處,可參考《涅槃經》相關章節。
《忍草》是一個指代性詞語,指的是能夠有效減輕或控制疼痛的植物藥草。
《忍草》中,“忍”字的拆分部首是“心”,筆畫數為7;“草”字的拆分部首是“艹”,筆畫數為9。
《忍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本草綱目》這本著名的藥物學著作中,由明代天文學家、醫藥學家李時中編纂。李時中在其中描述了忍草的藥性和療效。
繁體字中,《忍草》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忍草》的寫法不曾有大的變化。
1. 這個村莊裡生長着一種名為《忍草》的植物,可以用來治療頭痛。
2. 醫生建議我使用《忍草》來緩解胃部不適。
常見的與《忍草》相關的組詞有:
1. 忍草浸膏
2. 忍草提取物
3. 忍草口服液
《忍草》的近義詞包括:
1. 緩痛草
2. 減痛植物
3. 鎮痛草
與《忍草》相反的詞語可以是:
1. 痛苦
2. 疼痛
3. 不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