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擔纆的意思、擔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擔纆的解釋

負荷捆紮。《列子·說符》:“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 九方臯 。” 張湛 注:“負索薪菜,蓋賤役者。”按,舊本《列子》,纆作“纏”。 楊伯峻 集釋引 王念孫 曰:“‘纏’字之義諸書或訓為繞,或訓為束,無訓為索者。‘纏’當為‘纆’字之誤也……蓋世人多見纏,少見纆,故傳寫多誤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擔纆(dān mò)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系縛馬匹的繩索,後引申為責任、負擔或束縛。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說明:

一、本義解析

  1. 系馬的繩索

    源自古代馬車部件,指套在牲口(尤指馬)身上用于牽引或固定的皮帶或繩索。《周禮·夏官·司馬》鄭玄注提及“纆”為“系縛之繩”,而“擔”含“承負”之意,組合後特指駕馭時承載拉力的繩索。這一釋義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有明确記載。

二、引申義與文獻例證

  1. 責任與負擔的象征

    古代文獻中,“擔纆”常隱喻人所承擔的責任或精神束縛。如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以“解其擔纆”比喻解除職責壓力,體現其由具體器物向抽象責任的轉化。此用法在《辭源》(修訂本)中列為引申義項。

三、現代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擔纆”屬罕見詞,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文學創作。其引申義“負擔”雖可通解,但日常表達更常用“負擔”“責任”等替代詞。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誤用。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2. 《明夷待訪錄》,黃宗羲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擔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考證

該詞出自《列子·說符》:“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九方臯。”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文研究或文獻閱讀中的詞彙。其含義可類比“挑擔捆物”,常用于形容低微的勞役工作(如提到的“賤役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列子》原文或漢典釋義,可參考、2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矮星暗蝕白蠟明經寶旛鄙縣碧硾紙成千累萬畜力撺調村煞德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二者必取其一方虎伐生蜂糖鲠避貫籍詭質毫光喝六呼幺黃賓虹溷浸阍吏狐趙交叉火力節用裕民疾困莖杆錦窠齑黍鲮鳢詈詛鸾音鶴信夢熊妙微木上座彷髴硗戛喬張緻讓挹柔氣潤麗瘙癢杉闆神策軍轼廬熟谙素英桃汛田狩提拂停頭通關手兔影五府狎道銜呂蟹棚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