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荷捆扎。《列子·说符》:“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 。” 张湛 注:“负索薪菜,盖贱役者。”按,旧本《列子》,纆作“缠”。 杨伯峻 集释引 王念孙 曰:“‘缠’字之义诸书或训为绕,或训为束,无训为索者。‘缠’当为‘纆’字之误也……盖世人多见缠,少见纆,故传写多误耳。”
担纆(dān mò)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系缚马匹的绳索,后引申为责任、负担或束缚。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献依据角度详细说明:
源自古代马车部件,指套在牲口(尤指马)身上用于牵引或固定的皮带或绳索。《周礼·夏官·司马》郑玄注提及“纆”为“系缚之绳”,而“担”含“承负”之意,组合后特指驾驭时承载拉力的绳索。这一释义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中有明确记载。
古代文献中,“担纆”常隐喻人所承担的责任或精神束缚。如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以“解其担纆”比喻解除职责压力,体现其由具体器物向抽象责任的转化。此用法在《辞源》(修订本)中列为引申义项。
现代汉语中,“担纆”属罕见词,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文学创作。其引申义“负担”虽可通解,但日常表达更常用“负担”“责任”等替代词。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误用。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担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该词出自《列子·说符》:“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作为古文研究或文献阅读中的词汇。其含义可类比“挑担捆物”,常用于形容低微的劳役工作(如提到的“贱役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列子》原文或汉典释义,可参考、2的文献来源。
柏子高襃睦褊促簸罗回参禅敕条池沼冲适捶胸翠鹊大观舞刀镊得意不宜再往东望西观敷展赫昈昈慌悚頮面货法胡说乱道胶带家孙截刻仅事九锡花空洞洞乐观主义率俭慢心毛角牧倅驽劣傍州劈破面皮秦裘虬劲秋闰塙覈鹊头驱扇生离失败为成功之母拾掇无遗时间熟绎台弼痰气淟涊天王星惕伏挺秆听行土方推食解衣玮丽味如鸡肋维稳现世现报校度衅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