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阍吏的意思、阍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阍吏的解釋

守門的小吏。 唐 馬總 《大唐奇事·管子文》:“閽吏謂曰:‘朝廷新命相國,大僚尚未敢及門,何布衣容易謁之邪!’”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六:“執政既日接客,至休日,則皆杜門不復通。閽吏亦以牓揭於門曰:‘假日不見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阍吏(hūn lì)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特指古代負責看守宮門、城門或官府大門的低級官吏。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職能

  1. 核心含義

    “阍”指宮門或城門,“吏”指低級官員。“阍吏”即守門官,職責包括查驗出入人員身份、掌管門禁啟閉、傳遞文書等。例如《周禮·天官》中記載的“阍人”即屬此類職務。

  2. 職權範圍

    多服務于宮廷、官府或重要機構,需嚴格執行門禁制度。如唐代典籍中提及“阍吏掌宮門管鑰”,強調其維護秩序的功能。


二、字源與構詞分析

  1. “阍”的演變

    從“門”(門)與“昏”構成,本義指黃昏時關閉宮門,後引申為守門者。《說文解字》注:“阍,常以昏閉門隸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吏”的定位

    古代泛指低級公務人員,區别于有品級的“官”。《漢書·百官公卿表》将“吏”定義為“治人者”,層級較低。

    來源:《漢書》


三、文化背景與文獻例證

  1. 禮制中的角色

    周代“阍人”屬天官體系,需由受過刑罰者擔任(如“刖者使守囿”),象征懲戒與警戒功能。

    來源:《周禮·天官·阍人》

  2. 文學中的意象

    詩詞中常以“阍吏”代指權力機構的守門人,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雲:“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阍吏通名谒者稀,病身無複舊時衣。”暗喻仕途阻隔。

    來源:《全唐詩》


四、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守門的小吏。”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辭源》

    釋為:“司門之吏。”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3.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其“掌管門禁”的職能屬性。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阍吏”是古代職官體系中基礎而關鍵的崗位,兼具行政職能與文化象征意義,其釋義需結合制度史、文字學及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阍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
指守門的小吏,主要負責看守門戶、通報訪客等事務,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低級門衛的稱謂。

文獻例證

  1. 唐代馬總《大唐奇事·管子文》中提到,阍吏曾對訪客說:“朝廷新命相國,大僚尚未敢及門,何布衣容易谒之邪!”
  2. 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六記載,官員休假日閉門謝客時,“阍吏亦以牓揭於門曰:‘假日不見客。’”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相關的語境中。其核心含義與“門吏”“門衛”相近,但更強調古代官署或府邸中的專職守門人角色。

别人正在浏覽...

阿結白颠匾紮不以為然冊曆赤草串貫傳瑞打光棍電報挂號厎平棼乘鳳犀簪憤媿蓋棺關護關席嘏辭規阙過多汗夾合瑞缣布簡願斠理揭天汲汲搖搖決一雌雄虧損窺園簾幕靈宇林箐論吏緑依依缦胡毛皂馬揖民窯甯野坭藤牽撮籤押處乾桢傾國清吭傾匮桑蠶上西天上印師嚴道尊踏步不前屯部頑玩僞态午刻湘夫人夏稅協贊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