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阍吏的意思、阍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阍吏的解釋

守門的小吏。 唐 馬總 《大唐奇事·管子文》:“閽吏謂曰:‘朝廷新命相國,大僚尚未敢及門,何布衣容易謁之邪!’”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六:“執政既日接客,至休日,則皆杜門不復通。閽吏亦以牓揭於門曰:‘假日不見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阍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
指守門的小吏,主要負責看守門戶、通報訪客等事務,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低級門衛的稱謂。

文獻例證

  1. 唐代馬總《大唐奇事·管子文》中提到,阍吏曾對訪客說:“朝廷新命相國,大僚尚未敢及門,何布衣容易谒之邪!”
  2. 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六記載,官員休假日閉門謝客時,“阍吏亦以牓揭於門曰:‘假日不見客。’”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相關的語境中。其核心含義與“門吏”“門衛”相近,但更強調古代官署或府邸中的專職守門人角色。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阍吏

阍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的是守衛城門的官員。下面将對阍吏的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詞義

阍吏指的是守衛城門的官員,負責檢查進出城的人員和物品,維護城市的安全秩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阍吏的拆分部首為阜(fù)和呂(lǚ),其中阜為上部首,呂為下部首。它的總筆畫為11畫。

來源

阍吏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宰》一書中,是古代守衛城門的官員。由于城門是城市的重要入口,阍吏的責任是确保進出城的人員和物品的安全,維護城市的秩序。

繁體

阍吏在繁體字中為閽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阍吏寫作「阝+呂 + 口」。

例句

1. 城門邊站着幾名阍吏,嚴密檢查着每一個過往行人。

2. 阍吏盡職盡責,确保了城市的安全。

組詞

組詞可以包括:阍衛(守衛)、門吏(城門官員)、守城、城防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包括:門衛、門房、門巡等。它們都指的是守護城門的官員。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有:出城、外出等,它們表示離開城市或不受限制地出城。

阍吏,古代衛士,負責守衛城門,是維護城市安全秩序的重要人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