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衆的意思、僧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衆的解釋

[Buddhist monks] 衆多僧人

詳細解釋

衆僧徒。《魏書·釋老志》:“但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衆也。”《宋書·蕭惠開傳》:“寺衆既立,自宜悉供僧衆。”《水浒傳》第六十回:“ 晁蓋 下馬,入到寺内,見沒僧衆。”《儒林外史》第四回:“就在 胡老爹 面前托僧官去約僧衆,并備香蠋、紙馬、寫疏等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僧衆”是漢語詞彙,拼音為sēng zhòng,其核心含義指佛教出家修行者的團體,具體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字面意義
    “僧”源于梵語“Saṃgha”(僧伽),意為“和合衆”;“衆”指多人組成的群體。合稱“僧衆”,即四位以上僧人組成的修行團體。
    例:佛教寺院中,僧衆需共同遵守戒律,維持清淨修行。

  2. 廣義與狹義

    • 狹義:僅指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
    • 廣義:涵蓋佛教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強調“清淨和合”的修行群體。

二、佛教内涵

  1. 和合性
    僧衆需具備“六和敬”精神(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體現團結與德行。

  2. 功德意義
    佛教經典(如《樓房經》)指出,供養僧衆能積累福德,避災劫。例如,向僧團布施飲食、藥物等,被視為殊勝善行。


三、曆史與文化例證

  1. 文獻記載

    • 《魏書·釋老志》提及北魏初期“招延僧衆”以興佛教。
    • 《水浒傳》《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說中,“僧衆”一詞多用于描述寺院集體活動場景。
  2. 實際應用
    如少林寺重大法會需召集全體僧衆,體現組織性與儀式性。


四、常見誤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僧團制度或佛教術語,可參考《佛法的基本見地》 或《釋老志》 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僧衆的意思

僧衆是指出家修行、信仰佛教的僧人群體。他們通常過着獨身、禁欲、行腳化緣等簡樸的生活,專注于修行和傳播佛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僧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部為亻(人字旁),右部為公(官字旁)。總計有15畫。

衆字同樣由兩個部首構成,左部為人,右部為從(從字旁),總計7畫。

來源和繁體

僧字在古代演變過程中從“僧多衆”逐漸合并為“僧衆”,形狀也逐漸簡化而來。在繁體字中,僧字保留了比較複雜的形狀,為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僧字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第一畫曲折向下延伸,像個曲線刀。第二畫向右下延伸,形似人頭。第三畫橫折而下,表示衣冠。第四畫向右下,代表鞋。第五畫從下到上作雙曲線。第六畫向右下卷曲,表示手杖。第七畫則下左三引線,最後八九十一、九畫表示袈裟垂下。

古時候的衆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第一畫橫寫作橫折,表示衣服。第二畫下橫表示腳,左上直線表示人體。第三畫短橫線表示手臂,右邊的“彡”為頭部。第四畫和第五畫分别代表雙眼和雙耳。

例句

1. 僧衆正在興修寺廟,傳播佛法。

2. 這個寺廟每天都有許多信徒前來供養僧衆。

組詞

1. 佛教僧衆 2. 喇嘛僧衆 3. 和尚僧衆 4. 尼姑僧衆 5. 釋迦牟尼的僧衆

近義詞

1. 僧人 2. 壇主 3. 修行者 4. 徒弟

反義詞

俗家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