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禫祭的意思、禫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禫祭的解释

除丧服之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熙内禅》:“﹝ 赵汝愚 等﹞扶导上诣太皇帘前行谢礼。次诣梓宫前行禫祭礼。”《元典章·新吏》:“凡官吏遭值亲丧……大祥后六十日为禫祭。” 明 樊鹏 《何大复先生行状》:“先生哀毁骨立,禫祭未成,不饮酒,不弹琴。” 清 黄宗羲 《答万季埜丧礼杂问》:“自此以后,小祥、大祥、禫祭之类,皆於祖庙持祭新死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禫祭是中国古代丧礼中的重要仪式,特指父母去世后第二十七个月举行的除服之祭,标志着正式结束守丧期。其核心含义与仪式细节如下:

一、基本释义

禫祭(dàn jì)源于周代丧礼制度,是丧家服丧期满时举行的祭祀仪式。"禫"取"澹澹平安"之意,象征丧期结束、生活恢复常态。此祭在父母丧后第27个月进行(含闰月则第28个月),与"小祥"(13个月)、"大祥"(25个月)共同构成三年丧期的三个阶段。

二、仪式特征

  1. 除服标志

    禫祭后,丧者正式脱去丧服,更换吉服。《仪礼·士虞礼》载:"中月而禫",郑玄注:"禫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 表明此祭旨在让丧者情感回归平静。

  2. 饮酒食肉

    仪式中需饮酒食肉,象征解除丧期饮食禁忌。《礼记·间传》明确:"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

  3. 时间计算

    按古制,禫祭在"大祥"(25个月祭)后间隔一月举行,故有"大祥居丧,禫祭除服"之说。实际计算需包含闰月,如遇闰年则延至第28个月。

三、文化内涵

禫祭体现了儒家"丧致乎哀而止"的伦理观,既强调对逝者的哀思,也主张节制情感以回归社会秩序。《礼记·丧服四制》阐释:"丧不过三年,禫祭而祥,示民有终也。" 通过仪式化的过渡,帮助丧家完成从"凶礼"到"吉礼"的心理转换。

四、文献依据

  1. 经典记载

    《仪礼·士虞礼》《礼记·丧服小记》均系统记录禫祭程序,清代学者胡培翚《仪礼正义》对此有详细考辨。

  2. 训诂释义

    《说文解字》释"禫"为"除服祭也";《尔雅·释天》称"禫,大祭",凸显其仪式重要性。现代《汉语大词典》承袭古注,定义其为"丧家除服的祭祀"。

学术参考:

禫祭制度研究详见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第三章,及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对除服仪节的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禫祭”是中国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祭祀仪式,具体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一、基本释义

禫祭(dàn jì)是古代丧礼中除去丧服的祭祀仪式,标志着守丧期的正式结束。根据《元典章》记载,古代官吏守丧时需经历“大祥”(父母去世两周年祭)后六十日进行禫祭,此后恢复日常生活。

二、历史背景与礼仪规范

  1. 时间与流程
    禫祭通常在亲人去世后第27个月(即“大祥”后60日)举行。如明代文献提到,禫祭未完成时,守丧者需保持哀悼状态,不可饮酒、弹琴等。
  2. 仪式意义
    该仪式象征孝子结束守丧,逐步回归正常生活,体现了儒家“孝道”中对哀悼期限的严格规定。

三、文献记载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文化影响

禫祭作为传统丧礼的重要环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和礼仪制度的重视,其规范在历代典籍中均有延续,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查阅《齐东野语》《元典章》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谙究北斗七星擦掌磨拳嘲骂喘汗矗立锄食搭落碉楼鼎锯帝宇蠹落杜撰藩台肥松风裘風帳分茅胙土佛影宫绫广寒光芒四射关拦龟室杭豪忍鸿渚娇小玲珑介圭记功忘失金烬科分昆吾锋括羽老汗敛手辽左厘弊灵杵流居貌色毛质娘胎泥腿杆潜壤羬羊起经轻妍雀金泥人工合成荣竞师矩视听兽睡疏屦颂祝题参五言侠介小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