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的意思、王世貞的詳細解釋
王世貞的解釋
王世貞(1526-1590) : 明代文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别署fe21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後七子”之一。所作詩文論《藝苑卮言》,主張複古,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詩以揭露嚴嵩父子罪惡的《袁江流钤山岡當廬江小吏行》等為有名。著有傳奇《鳴鳳記》。有《fe21州山人四部稿》。
詞語分解
- 王的解釋 王 á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王國。王法。公子王孫。王朝(俹 )。 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王。蜂王。王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專業解析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是明代中後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書畫鑒賞家和政治人物。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身份與地位
王世貞是明代“後七子”文學複古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與李攀龍并稱“王李”。他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複古以矯正當時文壇的萎靡之風,對明代文學發展影響深遠。其文學理論及創作實踐被視為明代文學複古派的代表 。
二、文學成就
- 詩文創作
王世貞著述宏富,代表作《弇州山人四部稿》共174卷,涵蓋詩、文、賦、說部等,内容廣博,風格雄渾。其詩作以古體見長,注重格調與法度;散文則推崇秦漢風骨,尤擅史論與碑傳文 。
- 文學理論
提出“格調說”,主張通過摹拟古人作品的形式與氣韻來提升創作境界,強調“法度”與“才情”并重,對後世詩學理論影響顯著 。
三、史學與學術貢獻
- 史學著作
編纂《嘉靖以來首輔傳》《弇山堂别集》等史書,詳錄明代政治事件與人物事迹,史料價值極高,為研究明史的重要參考文獻 。
- 書畫鑒賞
所著《藝苑卮言》不僅論詩文,亦涉及書畫、戲曲批評,是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的綜合性著作,其中對曆代書畫的品鑒見解獨到 。
四、曆史評價
王世貞被《明史》稱為“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内”,其學術與文學地位在明清兩代備受推崇。晚年思想轉向通達,對複古主張有所修正,體現出兼容并蓄的學術态度 。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 章培恒《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史·文苑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萬曆刻本。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藝苑卮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王世貞(1526-1590)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他是明代文學複古運動“後七子”的核心人物,并在李攀龍去世後主導文壇近二十年。以下是對其生平與成就的詳細解釋:
1.身份與仕途
- 王世貞出身官宦家庭,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19歲中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晚年贈太子少保。
- 他為人剛正,曾因秉公執法得罪權臣嚴嵩,其父王忬更因嚴嵩迫害緻死,後得平反。
2.文學地位與主張
- 作為“後七子”領袖,他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強調複古文風,晚年創作風格趨于多元。
- 其文學理論著作《藝苑卮言》系統闡述複古思想,影響深遠。
3.主要著作
- 文學方面: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等詩文集,涵蓋詩文、雜論等體裁。
- 史學方面:編纂《弇山堂别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記錄明代政治與人物史事。
4.其他成就與評價
- 他自幼天賦異禀,9歲能作《詠鳳凰》,21歲中進士,被譽為“天才”。
- 藝術鑒賞造詣深厚,著有《王氏書苑》《畫苑》,對書畫理論有重要貢獻。
5.曆史影響
- 王世貞的複古主張對明代中後期文學發展産生雙重影響,既推動古文複興,也因過度拟古引發争議。
- 其史學研究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明代政治與社會史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作品或曆史事件細節,可參考《明史》或《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原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鹌鹑餶飿兒敖辟白俄羅斯表帶賓幕槟椥布護殘本承承赤幹敕格池塹赤手空拳詞韻榱棟崩折存安大忙季節當面是人背後是鬼鼎台蠹衆木折方頭不劣非望古樂孤伶伶懷春豁子金園克扣瀾倒波隨爛若披錦邌旦倫常冒愧邈古粘皮着骨翩翩鋪搭氣功漆灰親賓清業青衣小帽清砧榷酒錢仁皇入閣登壇石鼓書院十九路軍天愛帖試亡命之徒頑仆五經魁首無量心限度賢閤香粳纖過謝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