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矜誇倨傲。《南史·蔡廓傳論》:“至于矜倨之失,蓋其風俗所通,格以正道,故亦名教之深尤也。”《舊唐書·劉仁軌傳》:“ 仁軌 雖位居端揆,不自矜倨,每見貧賤時故人,不改布衣之舊。” 清 戴名世 《己卯科鄉試墨卷序》:“於所為之文,矜倨護惜,惟恐人之摘其疵謬。”
“矜倨”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 jù,由“矜”和“倨”兩個詞素組成,分别表示“自負”和“傲慢”之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矜倨”形容一個人自負而傲慢 的态度或行為,通常指因過度自信而輕視他人,表現出不尊重的姿态。例如在社交場合中,這類人可能因自視甚高而顯得冷漠或居高臨下。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對人物性格的批評性描述,需注意語境。例如:“他因才華橫溢而漸生矜倨之心,最終疏遠了友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矜”的其他讀音(如guān、qín)或“倨”的單獨釋義,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矜倨》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的态度和行為,意指自負、傲慢、自高自大。這個詞也可以描述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地位過分自信,對他人不屑一顧的态度。
《矜倨》由石部的“矛”字和人部的“卑”字組成。
“矛”部的筆畫數是5畫,拆分部首為“矛”。
“卑”部的筆畫數是8畫,拆分部首為“十”。
《矜倨》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它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某種态度和風格,強調了謙遜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矜倨》的繁體字為「矜倨」,與簡體字形态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矛字通常采用了像“卄”或“卍”的形态寫成,而卑字則采用了“⺁”或“镸”的形态寫成。因此,在古代寫法中,《矜倨》可能會以不同的形态呈現。
1. 他對自己的成就矜倨自滿,不願意聽取他人的意見。
2. 她的矜倨态度讓所有人都覺得不舒服。
3. 在面對失敗時,他并沒有表現出矜倨的态度,反而更加謙虛和努力。
組詞:矜持、矜貴、倨傲。
近義詞:驕傲、自負、自大。
反義詞:謙遜、謙虛、謙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