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大的丘陵。 宋 蘇轼 《和陶<詠荊轲>》:“功成志自滿,積惡如陵京。”
(2).陵寝。 清 顧炎武 《五十初度時在昌平》詩:“舉目陵京猶舊國,可能鐘鼎一揚名?” 王蘧常 彙注:“《明史·志·地理一》 昌平州 注:‘北有 天壽山 , 成祖 以下陵寝鹹在。’”
陵京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代都城(特指南京)
作為曆史地理名詞,“陵京”專指六朝時期的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該稱謂源于南京“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地理特征,其中“陵”指鐘山(紫金山)陵麓,“京”即京都。南朝文獻中常見此用法,如謝朓《入朝曲》中“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即暗合此意。該釋義收錄于《漢語大詞典》,其曆史淵源可追溯至六朝地理志書。
帝王陵墓的别稱
在典制文獻中,“陵京”亦為帝王陵寝的雅稱。“陵”本義為山陵,引申指帝王墓葬,“京”喻指崇高地位,二字組合強調陵墓的莊嚴性。清代類書《骈字類編·地理類》明确記載:“陵京,帝墓也”,多見于古代碑銘與祭祀文書。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已罕用,僅見于曆史研究、古籍注釋或文學仿古創作中。其釋義權威性以《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骈字類編》(中華書局點校本)為據,具體用例可參考六朝史書《建康實錄》與清代《日下舊聞考》相關章節。
參考來源說明
“陵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高大的丘陵
該釋義源于古典文獻,如宋代蘇轼《和陶<詠荊轲>》中“積惡如陵京”一句,以“陵京”比喻堆積如山的惡行。
注:此用法多用于比喻或誇張的文學表達。
陵寝(帝王墓地)
清代顧炎武《五十初度時在昌平》中“舉目陵京猶舊國”一句,結合《明史》記載,指明代帝王陵寝所在地(如昌平天壽山)。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明史·地理志》或蘇轼、顧炎武相關作品。
安閑谙憶邦寄暴庫把與筆賽不知深淺朝折暮折串昵春莺啭麤密錯違動色頓止餌丹二虛法鞭防鏽漆分路揚镳滾圓過冬函約環坐徽稱降登節欲禁字體棘人垲壤靈蠯冒耏沒馱迷纏民訛銘述惱恨恨賠錢貨翩然疲俗潛火青鲲瓊海鵲巢鸠踞榮歇僧字山窪水狐謄録書手甜爽銅葉頑查未萌溫馥五官郎無忝和五賊閑聒七弦膠銷量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