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明 宋濂 《贈傳神陳德顔序》:“餘自近歲以來,為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一切謝絶已久。”
“肩摩袂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n mó mèi jiē,主要用于形容人群衆多、擁擠密集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人肩相摩擦,衣袖互相連接(“肩摩”指肩膀緊挨,“袂接”指衣袖相連)。
通過肢體接觸的密集程度,生動表現人群擁擠的狀态。
核心意義:
形容場所中人員密集,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空隙,常用來描述市集、集會等熱鬧場景。
成語結構:
由“肩摩”和“袂接”兩個并列短語組成,分别強調肢體和衣物的緊密接觸。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宋濂的《贈傳神陳德顔序》,原文提到求文者“肩摩袂接而至”,形象說明訪客絡繹不絕的場面。
近義詞: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屬中性詞。例如:“節日的廟會上,人群肩摩袂接,熱鬧非凡。”
通過以上解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肩摩袂接”在語境中的應用及其文化内涵。
肩摩袂接這個詞是形容人群擁擠、密集的場景,意思是人們肩膀挨着肩膀、袖子挨着袖子地擠在一起行走。
拆分部首和筆畫:
肩 - 部首 "⺼"(肉)+ 九畫
摩 - 部首 "手"(手)+ 16畫
袂 - 部首 "⺻"(糸)+ 九畫
接 - 部首 "扌"(手)+ 五畫
來源:《荀子·勸學》:“肩摩踵接,不能外也。”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學習者相互擁擠、互相靠近的情景,後來逐漸演變為了形容人群密集的場景。
繁體:肩膀相親、袖接袖迎
古時候漢字寫法:肩膀相親、襪袖相揖
例句:大巴車上,人們肩摩袂接,争相上車。
組詞:擠在一起、擁擠、人山人海
近義詞:肩并肩、肩膀相貼、人流如梭
反義詞:人煙稀少、人迹罕至、人來人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