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钱币的一种。币值以一当十。始于 南朝 梁元帝 承圣 元年(552年),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 北周 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 唐 第五琦 铸 乾元 重宝,亦以一当十。其后除 元 代用钞外,其他各代均铸钱币,但重量、成色各不相同。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 崇寧 铸当十钱,始於 陕西 运判 许天启 自 长安 进样,乌背赤仄,请自禁中行用。自此盗铸徧天下不可禁,物价踊贵,商贾不行。” 宋 王巩 《甲申杂记》:“ 陈刑部 縝 云:‘ 荆公 作相时,尝欲作当十钱。’”参阅《文献通考·钱币一》。
当十钱(dāng shí qián)是中国古代铜币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名义价值相当于十枚标准小平钱(一文钱)的货币。其核心特征在于名义价值与实际金属价值的分离,属于虚值大钱范畴。以下是具体释义:
一、定名逻辑与兑换关系
“当”即“抵当”,“十”指基数单位。该词直译为“可抵十枚(小平钱)之钱”,其价值由政府强制规定而非由金属含量决定。例如,一枚当十钱理论上可兑换十枚一文制钱,但实际含铜量往往不足十枚小平钱的总和。
二、历史背景与发行脉络
汉代“当十”五铢钱、三国东吴“大泉当十”等早期形态已出现名义价值标记,但未成体系。
北宋“崇宁重宝”当十钱(1102年始铸)标志制度规范化,后因民间私铸泛滥、贬值严重而调整币值。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为筹措军费,大规模铸造“咸丰重宝”当十钱,背面铸“当十”字样明确币值,成为流通主力。
三、货币特征与经济影响
术语溯源
《宋史·食货志》载:“(崇宁二年)铸当十钱,诏曰:‘……可令诸路转运司以当二、当十钱并行。’”此为官方文献对“当十钱”职能的明确界定。
参考资料
当十钱是中国古代流通的一种特殊货币,其币值规定为“一枚当十枚”普通钱币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历史背景:
当十钱属于虚值大钱,即实际金属价值低于面值。其核心特征为:
朝代 | 典型钱币 | 铸造背景 |
---|---|---|
南朝梁 | 铜钱当十铁钱 | 承圣元年(552年)为应对铁钱贬值,首推铜钱与铁钱1:10兑换机制 |
北周 | 五行大布钱 | 通过虚值货币缓解财政压力,强制规定1枚当十枚五铢钱使用 |
唐朝 | 乾元重宝 | 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主持铸造,应对安史之乱后的财政危机 |
北宋 | 崇宁通宝当十钱 | 宋徽宗时期由许天启在陕西首铸,采用乌背赤仄工艺,后引发民间盗铸问题 |
此类货币虽能短期缓解财政压力,但长期易引发通货膨胀。例如北宋崇宁年间因当十钱过度发行,导致物价飞涨,最终被迫回收改铸。该制度反映了古代货币信用体系与金属本位的矛盾性。
别宥不可分割不利不值常世棽离皴疱村浊大声东睃西望断袖分桃发机非我莫属付属功过钩贯贯达顾谢黑没促横蛮无理恒姿吼号黄道日黄房火石简率节庆极艳旷抱枯壑来潮猎获旅冢冒险家没精打采盘辟炮牺喷勃磞硠偏滥萋斐成锦雀离佛图扔蹦少共国际绳厥祖武剩墨盛谈沈籁十二相属拾弄帅示书师书札私金堂檐亭亭款款宛洛详委洗脸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