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桓表的意思、桓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桓表的解釋

即華表。《漢書·酷吏傳·尹賞》“瘞寺門桓東” 唐 顔師古 注:“ 如淳 曰:‘舊亭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餘,有大闆貫柱四出,名曰桓表’……即華表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桓表,漢語詞彙中特指古代用以标識道路、彰顯功德的立柱式建築,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1. 詞源訓诂

    《漢語大詞典》釋“桓”為“亭郵表也”,即立于驿亭旁作為标識的木柱。《說文解字》載“桓,亭郵表也”,段玉裁注補充“表雙立為桓”,說明其形制為成對立柱。

  2. 曆史功能

    漢代班固《漢書·尹賞傳》記載“瘗寺門桓東”,顔師古注引如淳曰:“舊亭傳于四角面百步築桓表”,表明桓表曾用于驿站、官署等公共場所的方位标識。其作用類似現代路标,兼具劃分區域與公告政令的功能。

  3. 形制演變

    據《淮南子·本經訓》所述“桓表,稱功績也”,早期桓表以木制為主,頂部橫貫木闆書寫文字,後發展為石質華表。宋代《營造法式》記載其雕刻紋樣包含雲龍、日月等象征圖案,體現等級制度。

  4. 文化象征

    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考釋“桓”與“和表”相通,引申為“大中至正”之意。北京天安門華表即為桓表演化産物,其“望君出”“望君歸”柱頭設計,被賦予規谏帝王的政治寓意。

網絡擴展解釋

“桓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釋義

“桓表”讀音為huán biǎo,最初指古代驿站、官署等建築物旁豎立的标識性高柱子。其結構特征為:四角築土成台,台上建屋,屋中立木柱,柱頂貫大闆向四方延伸,高度約一丈餘(約3米)。

二、功能與演變

  1. 起源與實用功能
    原始社會時期,桓表作為交通标識立于道路旁,類似現代路标,用以指引方向。例如《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時“行山表木”,即以木柱标記路徑。

  2. 象征意義的擴展
    漢代以後,桓表逐漸被稱作“華表”,并被賦予政治意義:

    • 納谏象征:堯舜時期設立“诽謗木”,供百姓書寫意見,成為君王納谏的标志。
    • 皇家裝飾:明清時期演變為宮殿前的石制華表(如天安門華表),兼具裝飾性與皇權象征。

三、與“華表”的關系

“桓表”與“華表”實為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稱謂。因“桓”與“華”古音相近,後世逐漸以“華表”替代“桓表”。唐代顔師古在《漢書注》中明确注釋:“桓表,即華表也”。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奴白酇闆規爆破背場兒辯富博采衆長鹁鸪不能自已懆勞操習撤崗充窮創舉傳旨當道大逆不道得寸則寸狄騠端較诽訾俯窺副妾蝮蜟高等高弟高知歸說過給骸筋函劄號唫濠州真人懷猜匠門棄材謇谏擊掊良谟力心禮正南交捏搭棄忽圻埒窮服耆壽桑虞三生石沙礁身先士衆舐皮論骨手線索盧讨賤外貌無次閑解銜霜銜玉閑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