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浄瓶的意思、浄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浄瓶的解釋

(1).亦作“ 浄缾 ”。即浄水瓶。《釋氏要覽》卷中:“浄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浄手。” 唐 李華 《東都聖善寺無畏三藏碑》:“ 觀音大聖 在日輪中,手執浄瓶,注水於地中。” 宋 劉克莊 《清平樂·居厚弟生日》詞:“乞取浄缾一滴,普教大地清涼。”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迎面採臺雕凹面漢文、夔龍,荷葉浄瓶;欄杆挖魚門;洞中雕如意香草牙子二。”

(2).指花瓶。 宋 黃昇 《鹧鸪天·暮春》詞:“戲臨小草書團扇,自揀殘花插浄瓶。”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梅花過盡桃花惡,乞取山礬入浄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浄瓶(淨瓶)是漢傳佛教中重要的宗教器物,特指僧侶用于盛裝淨水的容器。其名稱由“浄”(同“淨”,表潔淨)與“瓶”(容器)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唐代佛典《南海寄歸内法傳》,記載為“軍持”,後漢譯為淨瓶。

形制與用途

傳統淨瓶多為銅、陶瓷或玉制,造型特征為長頸、鼓腹、單口,常附有曲柄。據《佛說造像量度經》描述,淨瓶用于貯水供飲用或儀式灑淨,象征滌除雜染。唐代高僧義淨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記載,印度僧團日常攜帶淨瓶以保持水源潔淨。

宗教象征意義

在佛教藝術中,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的形象廣為流傳,如《妙法蓮華經》載觀音“執楊枝淨瓶,遍灑甘露”,寓意慈悲救度。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唐代觀音造像,亦多見持淨瓶的典型姿态。

曆史演變

宋代《景德傳燈錄》記載禅宗公案時,多次提及淨瓶作為法器的使用場景。明清時期,淨瓶形制逐漸融入道教文化,衍生出“四海瓶”等變體,但核心的淨化象征始終未變。

文學引用

《西遊記》第四十二回描寫觀音“手内托着淨瓶”,生動展現其作為法寶的文學意象,印證了該器物在中華文化中的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浄瓶”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解釋:

1.宗教用具(佛教/道教)

指貯水用于洗手或宗教儀式的容器,梵語音譯為“軍遲”(kuṇḍikā)。其功能包括:

2.比喻人品高潔(成語)

作為成語時,“浄瓶”象征心靈純淨、品德無瑕之人,強調不受世俗污染的特質。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贊美性語境,如“他如浄瓶般清廉自守”。

3.日常器物(花瓶)

宋代詩詞中常指插花用的花瓶,兼具實用與雅趣。
示例


注意:不同語境下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文本背景判斷。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釋氏要覽》《能改齋漫錄》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八答麻鞋褒詞暴忍八枳背流鞭杆溜子編蓬臂臑避姙薄田蚩辱疇辰串合次對官爨弄大北單人獨馬彈丸脫手燈挂丁靈督府福慶俘系稿副苟辭閨範歸興扈行見實精括精洽記清決價料簡俐落鸾奏絡漠茂遷拈團兒漚泊旁座配餐配售牝雞魄力潛迹棋名瞬時説谕束雪量珠疏躁碎催通天徹地萬類違時絶俗詳度篠簵之箭邪巾邪神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