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面谕。《舊唐書·牛僧孺傳》:“ 穆宗 面喻之曰:‘ 直臣 事雖僭失,然此人有經度才,可委之邊任,朕欲貸其法。’”
“面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面喻(拼音:miàn yù,注音:ㄇㄧㄢˋ ㄩˋ)意為“當面告知或指示”,即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傳達信息或命令。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
字義分解:
曆史用例: 在《舊唐書·牛僧孺傳》中記載:“穆宗面喻之曰:‘直臣事雖僭失,然此人有經度才,可委之邊任,朕欲貸其法。’”此處“面喻”指皇帝當面下達旨意。
需注意與修辭手法“比喻”區分。部分資料(如)誤将“面喻”解釋為“通過具體形象比喻抽象概念”,但根據權威文獻和詞源分析,此說法不準确。
面喻的核心含義是“當面告知”,多用于上級對下級的口頭指示,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或正式文本中。
面喻(miàn yù)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比喻、比方的意思。面喻可以用來表示将事物進行直接的、直觀的比較,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事物。
“面喻”這個詞由“面”和“喻”兩個部分組成。
“面”字的部首是“面”(mian), 拼音miàn, 總筆畫為9。
“喻”字的部首是“口”(kǒu), 拼音yù, 總筆畫為12。
“面喻”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原文為“面喻情意”,意指直接用面貌表達心情和情意。
在繁體字中,“面喻”可以寫作“麵喻”或“麵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面”字和“喻”字的形狀稍有不同。具體可參考古代文字學相關資料。
1. 這個故事通過面喻的方式,向讀者傳達了深刻的道理。
2. 他用面喻的方法給我解釋了這個複雜的問題,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面食、面容、喻義、比喻
類比、比方、類推
直陳、直述、本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