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斂的意思、大斂的詳細解釋
大斂的解釋
亦作“ 大殮 ”。喪禮之一。将已裝裹的屍體放入棺材。《儀禮·既夕禮》:“大斂於阼。” 鄭玄 注:“主人奉屍斂於棺。” 唐 韓愈 《崔評事墓銘》:“其終也,往哭焉。比小斂、大斂,三哭焉。” 魯迅 《彷徨·孤獨者》:“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條,仿佛是一個大殓的專家。”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斂的解釋 斂 (斂) ǎ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拱手,表示恭敬)
網絡擴展解釋
“大斂”是傳統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環節,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大斂(又稱“大殓”)指将已穿戴妥當的遺體放入棺木并封蓋的儀式。這是古代喪禮中繼小斂(為遺體穿衣)之後的第二步驟,标志着正式入棺。
二、禮儀規範
- 時間與地點:據《儀禮》記載,大斂于小斂次日進行,地點在堂前東階(古代建築主台階)。
- 衣殓規格:不同身份使用不同數量的殓衣:
- 士:30套
- 大夫:50套
- 諸侯:100套
但實際執行中會根據家境調整。
三、儀式細節
- 親屬需行“踴禮”(頓足痛哭),表達哀恸。
- 封棺後,孝子要抱棺痛哭,稱“奉屍斂棺”。
- 部分文獻記載需三度哭喪(如韓愈《崔評事墓銘》所述)。
四、文字解析
“斂”本義為收集(如《說文解字》釋“收也”),在喪禮中專指遺體處理流程。“大”強調這是核心環節,區别于前期準備性質的小斂。
如需了解具體操作差異或地域變體,可查閱《儀禮·既夕禮》《禮記·喪大記》等古籍原文,或訪問提供詳細禮儀複原的學術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斂》這個詞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大規模的收取財物或稅款”。下面是有關《大斂》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信息:
- 部首:大(dà)
- 筆畫:共9畫(大=3畫,斂=6畫)
《大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國家需要收取稅款和財物來維持國家的運行和發展,因此便有了《大斂》這一收取財物或稅款的行為。當時,人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征收財物和稅款。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書法中是怎樣寫的呢?具體情況可能因不同的曆史時期而有所不同。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是「大斂」。繁體字常用于台灣、香港等地區。
關于《大斂》的例句,我給出以下例句供參考:
1. 在古代的中國社會,皇帝經常對各地進行大斂,以籌集國家開支。
2. 這個封建國家實行高額稅率,緻使農民被迫進行大斂,導緻生活困苦。
對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給出以下示例:
- 組詞:征斂、大收、大索
- 近義詞:征收、歸納、征繳
- 反義詞:放開、賠償、散財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幫助到您,如果您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咨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