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坐時高聳膝部。《南齊書·張融傳》:“ 融 風止詭越,坐常危膝,行則曳步。”
“危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基本含義
指“坐時高聳膝部”,形容一種特定的坐姿。這一解釋源自《南齊書·張融傳》中的記載:“融風止詭越,坐常危膝,行則曳步。”
詞源與用法
由“危”(高聳)和“膝”組合而成,描述古人席地而坐時膝蓋擡高的姿态,可能與禮儀或身體習慣相關。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出以下引申義,但缺乏古籍支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南齊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危膝》是一個成語,意為危險的膝蓋。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行動中面臨巨大的風險。
根據《新華字典》,危膝的拆分部首是腳,拼音為jiao1,筆順為捺、橫、橫、豎。
《危膝》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隱士,他趁夜晚走在荒野之中,不慎陷入了一個深坑中。他堅持用膝蓋支撐住身體,痛苦地等待着救援。人們聽到他的呼救聲後,前來營救,但發現他的膝蓋已經嚴重受傷。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成語《危膝》,形容在行動中面臨巨大的危險。
《危膝》的繁體字為「危膝」,拼音為wēi xī。
古代漢字對「危膝」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膝通常寫為「膝蓋」,而危字的書寫也有多個版本,如「危難」、「危急」等等。古代文人在書法創作中常常運用多種字形,因此寫法會有所變化。
他冒着危膝,成功地救出了被困在山洞中的小貓。
- 危險:形容可能導緻傷害或損失的情況或事物。
- 膝蓋:人體下肢大腿與小腿之間的關節。
- 危機:形容一個人或群體面臨的重大困難或危險。
- 危害:形容對人或事物有威脅或傷害的情況。
- 安定:形容無風險、平穩、穩定的情況或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