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敛的意思、大敛的详细解释
大敛的解释
亦作“ 大殮 ”。丧礼之一。将已装裹的尸体放入棺材。《仪礼·既夕礼》:“大敛於阼。” 郑玄 注:“主人奉尸敛於棺。” 唐 韩愈 《崔评事墓铭》:“其终也,往哭焉。比小敛、大敛,三哭焉。” 鲁迅 《彷徨·孤独者》:“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条,仿佛是一个大殓的专家。”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敛的解释 敛 (斂) ǎ 收拢,聚集:敛钱。敛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敛容。敛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敛。聚敛。 征收:横征暴敛。 收束,约束:敛迹。敛手(.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拱手,表示恭敬)
网络扩展解释
“大敛”是传统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环节,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大敛(又称“大殓”)指将已穿戴妥当的遗体放入棺木并封盖的仪式。这是古代丧礼中继小敛(为遗体穿衣)之后的第二步骤,标志着正式入棺。
二、礼仪规范
- 时间与地点:据《仪礼》记载,大敛于小敛次日进行,地点在堂前东阶(古代建筑主台阶)。
- 衣殓规格:不同身份使用不同数量的殓衣:
- 士:30套
- 大夫:50套
- 诸侯:100套
但实际执行中会根据家境调整。
三、仪式细节
- 亲属需行“踊礼”(顿足痛哭),表达哀恸。
- 封棺后,孝子要抱棺痛哭,称“奉尸敛棺”。
- 部分文献记载需三度哭丧(如韩愈《崔评事墓铭》所述)。
四、文字解析
“敛”本义为收集(如《说文解字》释“收也”),在丧礼中专指遗体处理流程。“大”强调这是核心环节,区别于前期准备性质的小敛。
如需了解具体操作差异或地域变体,可查阅《仪礼·既夕礼》《礼记·丧大记》等古籍原文,或访问提供详细礼仪复原的学术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敛》这个词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大规模的收取财物或税款”。下面是有关《大敛》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信息:
- 部首:大(dà)
- 笔画:共9画(大=3画,敛=6画)
《大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国家需要收取税款和财物来维持国家的运行和发展,因此便有了《大敛》这一收取财物或税款的行为。当时,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征收财物和税款。这个词在古代的汉字书法中是怎样写的呢?具体情况可能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是「大斂」。繁体字常用于台湾、香港等地区。
关于《大敛》的例句,我给出以下例句供参考:
1.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皇帝经常对各地进行大敛,以筹集国家开支。
2. 这个封建国家实行高额税率,致使农民被迫进行大敛,导致生活困苦。
对于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我给出以下示例:
- 组词:征敛、大收、大索
- 近义词:征收、归纳、征缴
- 反义词:放开、赔偿、散财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咨询。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