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礟墩”。用沙袋和小船構成的簡易炮台。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臺。法以囊沙為墩,以小漁舟層疊沙囊之外,以兩船首尾夾縫為礮洞。賊礮不能洞我沙,而我兵隱墩内,可于船罅擊賊。”
“炮墩”是一個軍事防禦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炮墩指用沙袋和小船構成的簡易炮台,主要用于臨時防禦或控制海口等水域。其構造特點是通過沙袋堆疊形成墩體,并結合小型船隻作為支撐結構,形成可移動的射擊掩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戰例或具體構造細節,可參考《郎潛紀聞》等清代軍事史料。
炮墩是一個漢字詞語,字典解釋為指架設炮台的土堡,也可以用來形容堅固的防禦工事。
炮墩由火(火)和土(土)兩個部首組成。
火部首的筆畫數為4,土部首的筆畫數為3,因此炮墩的總筆畫數為7。
炮墩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它的繁體字形為「砲墩」。
在古代的漢字中,炮墩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炮墩的寫法為「炮」+「埖」,其中「埖」是指土包。
1. 這座城牆上有許多炮墩,形成堅固的防線。
2. 軍隊利用炮墩進行炮擊,有效抵禦了敵軍的進攻。
炮台、炮樓、火炮、墩台、墩樓。
土堡、土塾、土台、土樓。
大門、城牆、堡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