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常道,常規。《左傳·昭公十五年》:“禮,王之大經也。”《呂氏春秋·驕恣》:“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衆,欲無召禍必完備。三者,人君之大經也。” 高誘 注:“經,道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君臣也,夫婦也;亂世人道所號為大經也,此非天之所立,人之所為也。”
(2). 唐 宋 國子監教課及進士考試經書,皆按經文長短,分大、中、小三6*級。 唐 以《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 宋 以《詩》、《禮記》、《周禮》、《春秋左傳》為大經。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上》、《宋史·選舉志一》。
(3). 宋徽宗 崇信道教,以《黃帝内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
(4).佛教各派以本派最主要的經典為大經。如淨土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天台宗稱《涅槃經》為大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經漢語 快速查詢。
大經在漢語中為多義詞,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
指儒家典籍中根本性、綱領性的法則,尤指《禮記》中确立的倫理綱常。
《禮記·中庸》載:“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此“九經”即治國之大經大法。
鄭玄注:“大經,謂六藝之指要”,強調其為經典的根本原則(《禮記正義》)。
特指大乘佛教的核心典籍,如《大般若經》《華嚴經》等統攝教義的重要文獻。
《大智度論》稱:“大經者,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指闡釋般若空性思想的根本經典。
唐代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亦以“大經”代指《解深密經》等(《大正藏》卷45)。
指人體十二正經中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如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等。
《黃帝内經·靈樞》言:“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此處“經脈”即涵蓋大經概念。
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明确:“大經,謂十二經脈之主幹”(卷八十四)。
唐宋時期科舉“明經科”的核心考試内容,要求通曉儒家主要經典。
《新唐書·選舉志》載:“明經之别,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其中“五經”即大經。
宋代王溥《唐會要》卷七十五:“開元禮、三傳、史科等為小經,《禮記》《左傳》為大經”。
字形溯源:繁體“大經”,首見于西周金文,“大”象人形示重要,“經”從糸(絲線)表綱領,合指根本準則。
權威釋義:《漢語大詞典》釋“大經”為“常法,根本原則;佛教重要經典;中醫主幹經脈”(第2卷,第1323頁)。
“大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大經”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涉及中醫經脈、古代社會法則、經書分類及宗教經典四大方向。如需進一步考證某領域含義,可參考《黃帝内經》《新唐書·選舉志》等文獻。
本圖不分彼此層台累榭超然遠引車腳夫程考澄肅車速出藩磁浮列車啛啛喳喳大勢至燈毬鼎台段段惡文方括號憤怫改律觥飯不及壺飧滾單鎬洛河渎神黑津津侯封黃猩子回娘家驚看敬業疚心疾首積重難反科醮老兒當列門離訣琳瑉留軍壁邺馬褲訬婧敏秀覓石木膚拏戰牛膠懦恧喬扡晴昊傾屬區區之見認仇作父肉棗色笑守龜孰知滔瀁題書朣朣枉步先牧小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