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茱萸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山茱萸》:“《本經》一名蜀酸棗,今人呼為肉棗,皆象形也。”
肉棗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山茱萸的幹燥成熟果肉,屬傳統中藥材。其果實橢圓形,色澤紅紫,形似小棗,故得名“肉棗”。
功效與用途:
《中國藥典》記載,其性微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之效,常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遺尿尿頻等症。
來源: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藥典線上鍊接)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山東、河北)中,“肉棗”指代灌制臘腸,因腸衣分段捆紮後形似棗狀而得名。此類肉腸以豬肉為主料,經腌制、風幹或熏烤制成,屬地方特色食品。
文化背景:
《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注明為冀魯官話區對小型臘腸的俗稱。
來源:許寶華, 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中華書局工具書介紹)
學術參考文獻:
“肉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肉棗是山茱萸的别稱,最早見于《本草綱目》。其果肉入藥,具有補益肝腎、澀精斂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尿頻等症狀。
藥用特性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地方民俗文獻。
白牓報童遍曆表嬸比鄰冰溜柱鄙瑣彩衣娛親側心谄慢垂恩處制慈善村疏徂暑餓死事大凡微鳳集風珮枌槚佛手柑負雀高擡明鏡椷持豪幹暴取儉蓮基原堲周浚塹開懷兒凱宴看書刊刷考壽考死刻廉孔宣父扣球儈賣陵司柳條包瑪雅文化俛仰蹑蹻檐簦鬞鬤篇語飄閃铍針迫晦青梅侵突染锷人地生疏生命線十景櫥石翁仲事形駾喙下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