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茱萸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山茱萸》:“《本經》一名蜀酸棗,今人呼為肉棗,皆象形也。”
“肉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肉棗是山茱萸的别稱,最早見于《本草綱目》。其果肉入藥,具有補益肝腎、澀精斂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尿頻等症狀。
藥用特性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地方民俗文獻。
肉棗是中國傳統的小吃之一,它是将紅棗裡填充糯米或豆沙制成的食品。它外形酷似棗子,故得名為肉棗,也是一種受人喜愛的甜點。
肉棗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肉和棗兩個部分。其中“肉”部分屬于“⺼”部首,表示肉類食物;“棗”部分屬于“木”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
肉棗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肉”部分有6畫,“棗”部分有7畫。
肉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書《詩經》中就有“《邶風·肉丸》”一詩,可能早期就有了用肉制成的小吃,後來發展演變成填充糯米或豆沙的紅棗制品。
在繁體字中,肉棗用繁體的“肉棗”表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肉棗可以采用“⺼禾”、“⺼朝”或“⺼交”等寫法來表示。不同的寫法略有差異,但都表達了食用紅棗制成的食品的意思。
1. 吃完晚飯後,我品嘗了一個甜蜜可口的肉棗。
2. 媽媽親手做了一些肉棗招待客人。
1. 棗子:一種樹木的果實。
2. 肉丸:用肉制成的小丸子。
3. 棗糕:使用棗子為主要材料做成的糕點。
紅棗、棗泥糕、糯米棗
肉棗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與其他類型的食物相對比,如蔬菜類、海鮮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