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首的意思、催首的詳細解釋
催首的解釋
亦稱“ 催頭 ”。封建社會中官府指定摧征錢糧的人。倘不能催促欠戶如限繳清,催首要受追比,因此而家破人亡者,亦所在多有。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赈濟》:“點催首,放富差貧;保解戶,欺軟怕硬。”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滾單落戶》:“五戶中以欠數最多者為催頭。其單,甲長領給最多者。催頭逢卯,執單赴比。比後又交與下手欠數多者為催頭。”
詞語分解
- 催的解釋 催 ī 使趕快行動:催促。催辦。催讨。 使事物的産生、發展變化加快:催化。催生。催眠。催奶。催肥。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首的解釋 首 ǒ 頭,腦袋:首飾。首級。首肯(點頭表示同意)。 領導的人,帶頭的:首領。元首。首腦。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屆。首創。首日封。首義(首先起義)。 出頭
網絡擴展解釋
“催首”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一種職務稱謂,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 職責:官府指定的負責催征錢糧(即賦稅和糧食)的人員,需督促欠稅戶按時繳納。
- 别稱:亦稱“催頭”,常見于明清時期的文獻記載。
2.職務風險
- 若未能如期完成催征任務,催首會面臨“追比”(官府對未完成任務者的刑罰,如杖責等),甚至導緻家破人亡。
- 例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提到,催首需“逢卯執單赴比”,即定期接受官府考核。
3.社會背景
- 這一角色反映了封建賦稅制度的嚴苛性,官府通過“連坐”方式将征稅壓力轉嫁給民間,催首往往由欠稅較多的農戶輪流擔任,形成惡性循環。
4.文學記載
- 明代戲曲《琵琶記·義倉赈濟》中提及催首,側面印證了其在基層社會的存在。
5.曆史演變
- 隨着保甲制度的完善,催首職能逐漸與“甲長”“保解戶”等角色重疊,成為地方稅收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不同朝代的變化,可參考《福惠全書》《琵琶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催首》這個詞的意思是催促或催使某人做事。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這個詞的構造和曆史。
首先,我們來拆分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根據《康熙字典》,這個詞的部首是“人”,也就是指人的部分。而根據《新華字典》,它的筆畫是9畫。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形成過程。
《催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來源于古代人們用于表達催促他人行動的詞彙。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催首」。這種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比較常見,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一些文獻中看到它的痕迹。
以下是一些關于《催首》的例句:
1. 他催首我趕快完成報告。
2. 她經常會催首我準時參加會議。
3. 老闆催首大家提前完成任務。
除了《催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例如,催促、追逼、督促等詞彙都可以用來表達相似的意思。這些詞彙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來選擇使用。
最後,關于《催首》的反義詞,可以考慮使用諸如放任、寬容等表達相反含義的詞彙。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