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持戒。《大寶積經·郁迦長者會》:“誰是持律,誰持阿含。”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貧道持律而已,可求 孫先生 。” 宋 蘇轼 《宸奎閣碑》:“ 璉 雖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嚴甚。”
“持律”是佛教術語,主要指嚴格持守戒律的行為,常見于佛教修行者的日常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持”意為遵守、保持,“律”指戒律或規則,組合後表示嚴格遵守佛教戒律。該詞強調修行者通過戒律約束身、口、意三業,以達到清淨修行的目的(如《大寶積經》記載“誰是持律,誰持阿含”)。
少數現代詞典(如)将“持律”引申為遵守法律或規章制度,但此用法未見于傳統佛教文獻,可能屬于語義擴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含義。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大寶積經》《酉陽雜俎》等原始文獻。
《持律》是一個由“持”和“律”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在漢語中,“持”表示拿着、握着、保持,而“律”表示法則、規律、條例。
《持律》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手部和彳部,其中“持”的筆畫數為9,而“律”的筆畫數為9。
《持律》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含義是指遵守法律、依據規則行事的意思。
《持律》的繁體字為“持律”。
在古時候,《持律》這個詞的寫法和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沿用了“持”和“律”兩個字的形狀和結構。
1. 作為一名警察,他時刻都在持律,确保社會的安甯和秩序。
2. 這個團隊的成員都嚴格遵守建築行業的持律标準,保證施工質量。
1. 律師: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和代理服務的人。
2. 律己:自我要求嚴格,遵守道德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
1. 遵守:遵循規則、法律、約定等;遵照,恪守。
2. 遵循:按照規則、法律等辦事;照着辦。
1. 違法:違背法律的規定;做違法行為。
2. 違規:違背規則、條例等;做違規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