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首的意思、催首的详细解释
催首的解释
亦称“ 催头 ”。封建社会中官府指定摧征钱粮的人。倘不能催促欠户如限缴清,催首要受追比,因此而家破人亡者,亦所在多有。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点催首,放富差贫;保解户,欺软怕硬。”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滚单落户》:“五户中以欠数最多者为催头。其单,甲长领给最多者。催头逢卯,执单赴比。比后又交与下手欠数多者为催头。”
词语分解
- 催的解释 催 ī 使赶快行动:催促。催办。催讨。 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催化。催生。催眠。催奶。催肥。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首的解释 首 ǒ 头,脑袋:首饰。首级。首肯(点头表示同意)。 领导的人,带头的:首领。元首。首脑。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届。首创。首日封。首义(首先起义)。 出头
网络扩展解释
“催首”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职务称谓,其含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义
- 职责:官府指定的负责催征钱粮(即赋税和粮食)的人员,需督促欠税户按时缴纳。
- 别称:亦称“催头”,常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
2.职务风险
- 若未能如期完成催征任务,催首会面临“追比”(官府对未完成任务者的刑罚,如杖责等),甚至导致家破人亡。
- 例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提到,催首需“逢卯执单赴比”,即定期接受官府考核。
3.社会背景
- 这一角色反映了封建赋税制度的严苛性,官府通过“连坐”方式将征税压力转嫁给民间,催首往往由欠税较多的农户轮流担任,形成恶性循环。
4.文学记载
- 明代戏曲《琵琶记·义仓赈济》中提及催首,侧面印证了其在基层社会的存在。
5.历史演变
- 随着保甲制度的完善,催首职能逐渐与“甲长”“保解户”等角色重叠,成为地方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变化,可参考《福惠全书》《琵琶记》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催首》这个词的意思是催促或催使某人做事。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词的构造和历史。
首先,我们来拆分这个词的部首和笔画。根据《康熙字典》,这个词的部首是“人”,也就是指人的部分。而根据《新华字典》,它的笔画是9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形成过程。
《催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来源于古代人们用于表达催促他人行动的词汇。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催首」。这种写法在古代汉字中比较常见,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一些文献中看到它的痕迹。
以下是一些关于《催首》的例句:
1. 他催首我赶快完成报告。
2. 她经常会催首我准时参加会议。
3. 老板催首大家提前完成任务。
除了《催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例如,催促、追逼、督促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表达相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使用。
最后,关于《催首》的反义词,可以考虑使用诸如放任、宽容等表达相反含义的词汇。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