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毳袍的意思、毳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毳袍的解釋

(1).毛制的長衣。 宋 江休複 《江鄰幾雜志》:“婦人不服寬袴與襜,製旋裙必前後開胯,以便乘驢。其風聞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傚之,曾不知恥辱如此,又涼以褐紬為之,以代毳袍。” 元 湯式 《一枝花·題白梅深處》套曲:“指顧間自吟嘯,但則覺花氣氤氲襲毳袍。”

(2).毛制的僧袍。《全唐詩話》卷六引 五代 齊己 詩:“豈知物外金僊子,甘露天香滴毳袍。”

(3).借指僧人。 五代 齊己 《喜得自牧上人書》詩:“ 吳 都使者泛驚濤, 靈一 傳書慰毳袍。”參見“ 毳衲 ”、“ 毳客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毳袍”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用細毛制成的袍服,具有以下具體含義:

  1. 字面解析

    • 毳(cuì):本義指鳥獸的細毛,如《說文解字》釋為“獸細毛也”。
    • 袍:古代指長衣,如長衫、外衣。
      合稱“毳袍”,即用動物細毛織成的衣袍。
  2. 宗教與曆史背景

    • 佛教僧服:在佛教中,“毳衣”是袈裟的一種,由細毛織物制成,為僧侶修行或寒地所用。例如《釋氏要覽》提到“毳衣”為僧人服飾。
    • 道教法衣:道教高功法師在科儀中穿的華麗法袍,部分以珍貴毛料制成,可能被稱為“毳袍”。
  3. 文學與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宗教典籍,如《西遊記》等古典文學中可能借“毳袍”形容仙人或高僧的衣着,體現其超凡身份。

  4. 發音與使用場景

    • 讀音:cuì páo(拼音)。
    • 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學術研究、古籍注釋或宗教文化相關語境中。

總結來看,“毳袍”是結合材質與用途的專稱,需結合具體文獻或宗教背景理解其細節。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佛教《大藏經》或道教《道藏》相關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毳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由毛皮制成的長袍。接下來,我會對這個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析,介紹它的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給出一些例句。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毳"的部首是「毛」,它具有「每」的意思。 - 「毳」的總筆畫數是「12」。 來源: 《毳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文化。在過去,人們使用毛皮制作長袍以保暖,并稱之為「毳袍」。 繁體形式: 《毳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毳袍」。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毳袍」可以寫作「毳袍」。 例句: - 他穿着一件厚厚的毳袍去徒步旅行。 - 冬日裡,他們會穿着毳袍前往寺廟祭拜。 組詞: 《毳袍》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毛皮」、「長袍」等。 近義詞: 與《毳袍》意義相近的詞語可能包括「皮毛長袍」、「毛皮大衣」等。 反義詞: 與《毳袍》意義相反的詞語可能包括「薄衣」、「輕紗」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