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毳袍的意思、毳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毳袍的解釋

(1).毛制的長衣。 宋 江休複 《江鄰幾雜志》:“婦人不服寬袴與襜,製旋裙必前後開胯,以便乘驢。其風聞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傚之,曾不知恥辱如此,又涼以褐紬為之,以代毳袍。” 元 湯式 《一枝花·題白梅深處》套曲:“指顧間自吟嘯,但則覺花氣氤氲襲毳袍。”

(2).毛制的僧袍。《全唐詩話》卷六引 五代 齊己 詩:“豈知物外金僊子,甘露天香滴毳袍。”

(3).借指僧人。 五代 齊己 《喜得自牧上人書》詩:“ 吳 都使者泛驚濤, 靈一 傳書慰毳袍。”參見“ 毳衲 ”、“ 毳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毳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

  1. 字形與讀音

    “毳”讀作 cuì,本義指鳥獸的細毛,《說文解字》釋為“獸細毛也”。

    “袍”指長衣,二者組合指用細毛制成的長外套。

  2. 核心釋義

    毳袍特指兩種服飾:

    • 僧侶法衣:佛教僧尼所穿的毛織袈裟,象征樸素修行。
    • 遊牧民族外袍:北方民族以羊毛、駱駝毛織成的禦寒長衣,常見于曆史文獻。

二、文化意涵

  1. 宗教象征

    佛教中毳袍代表“衲衣”,是苦修标志。如《釋氏要覽》載:“僧衣名衲,取雜碎而補綴”,其材質多取粗毛。

  2. 民族服飾特征

    元代文獻《宋史·輿服志》提及契丹、女真等族“衣毛毳,居氈帳”,毳袍為遊牧生活典型裝束。

三、文獻例證

  1. 詩詞用例

    元代馬緻遠《漢宮秋》第三折:“錦貂裘生改盡漢宮妝,我則索看昭君畫圖模樣。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本是對金殿鴛鴦,分飛翼,怎承望!您身着些布襖,換一套毳衣裳。”此處“毳衣裳”即指代北方民族服飾。

  2. 典制記載

    《元典章·禮部》明确區分宮廷服飾制度,提及“毳袍”為臣子冬季朝服之一,以區别絲綢官服。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宋史·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全元曲·漢宮秋》(人民文學出版社)
  4. 《釋名疏證補》(清代王先謙撰)

網絡擴展解釋

“毳袍”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用細毛制成的袍服,具有以下具體含義:

  1. 字面解析

    • 毳(cuì):本義指鳥獸的細毛,如《說文解字》釋為“獸細毛也”。
    • 袍:古代指長衣,如長衫、外衣。
      合稱“毳袍”,即用動物細毛織成的衣袍。
  2. 宗教與曆史背景

    • 佛教僧服:在佛教中,“毳衣”是袈裟的一種,由細毛織物制成,為僧侶修行或寒地所用。例如《釋氏要覽》提到“毳衣”為僧人服飾。
    • 道教法衣:道教高功法師在科儀中穿的華麗法袍,部分以珍貴毛料制成,可能被稱為“毳袍”。
  3. 文學與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宗教典籍,如《西遊記》等古典文學中可能借“毳袍”形容仙人或高僧的衣着,體現其超凡身份。

  4. 發音與使用場景

    • 讀音:cuì páo(拼音)。
    • 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學術研究、古籍注釋或宗教文化相關語境中。

總結來看,“毳袍”是結合材質與用途的專稱,需結合具體文獻或宗教背景理解其細節。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佛教《大藏經》或道教《道藏》相關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騃庸白衣蒼狗摽梅擯畔玻瓈殘蜩摻雜成活率楚城磁鐵礦蹲蹲丹誠調離地一恩遇肥膿風議腹疾花腥輝焯翦截焦思嘉議大夫濟濟锵锵僦田铠甲摳字眼兒誇目饋獻髡缁六沖癃憊羅口履曆表麻将牌馬尾藻密使蘼蕪木德撚粉暴骨牽絲騎兵凄靜清激慶靈情深潭水日闇穑民上潮石堠詩緒失音頭足異處聞慧五教五鹿仙典相對無言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