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癡愚庸碌。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騃庸無識之人勿用,便辟猾巧之人勿用。”
“騃庸”是一個漢語複合詞,讀音為ái yōng,屬于貶義詞,主要用于形容人癡愚庸碌、缺乏見識 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析:
騃(ái)
庸(yōng)
清代魏源在《聖武記》中曾用此詞強調用人标準:
“騃庸無識之人勿用,便辟猾巧之人勿用。”
意為:不可任用愚昧平庸、缺乏見識之人,也不可任用谄媚奸猾之人。
“騃庸”通過“騃”與“庸”的疊加,強化了對愚昧和平庸的雙重否定,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嚴肅語境中。需注意其貶義屬性,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騃庸」是一個中文詞彙,具有負面含義,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行為愚蠢、缺乏智慧或無能。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更多信息:
「騃庸」由「騃」和「庸」兩個字組成。
「騃」字的部首是「馬」,總共有11畫。
「庸」的部首是「廣」,全字共有7畫。
「騃庸」這個詞在漢字中的使用并不是特别常見。它通常是粵語和閩南語中的俚語,表示一個人的愚蠢或無能。在繁體字中,「騃庸」的拼寫是「騃庸」。
「騃庸」是近代漢字的用法,沒有出現在古代漢字中。
1. 他做事騃庸,總是犯錯誤。(他做事愚蠢,總是犯錯誤。)
2. 她的行為舉止真是騃庸。(她的行為舉止真是愚笨。)
「騃庸」沒有可以與之組成詞語的相關字詞。
近義詞:
- 愚蠢
- 笨拙
反義詞:
- 聰明
- 睿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