擯畔的意思、擯畔的詳細解釋
擯畔的解釋
排斥脫離。《戰國策·趙策二》:“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 韓 、 魏 、 齊 、 楚 、 燕 、 趙 ,六國從親以擯畔 秦 。”
詞語分解
- 擯的解釋 擯 (擯) ì 排除,抛棄:擯棄。擯除。擯黜(罷黜并放逐)。擯諸門外。 古同“傧”,迎賓。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畔的解釋 畔 à 田地的界限。 邊:河畔。湖畔。橋畔。耳畔。枕畔。 〔畔援〕橫暴,跋扈,如“帝謂文王,無然畔畔。”亦稱“畔換”、“叛換”。 古同“叛”。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擯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其含義與“背棄”、“離棄”相關,帶有強烈的排斥、斷絕關系的意味。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意思:
一、 字義分解與合成
-
擯 (bìn):
- 核心義為排斥、棄絕。《說文解字》釋為“相排斥也”。引申有抛棄、排除的意思。
- 在古代禮儀中,“擯”也指導引賓客或接待賓客的人(通“傧”),但在此詞中不取此義。
-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畔 (pàn):
- 本義指田地的邊界。《說文解字》釋為“田界也”。
- 引申義有邊、側(如“河畔”)。
- 更重要的是,它有通“叛” 的用法,表示背叛、背離。《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其中“畔”即通“叛”。
-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
合成“擯畔”:
- 将“擯”的“排斥、棄絕”與“畔”的“背叛、背離”結合起來,“擯畔”意指(被)排斥并背叛或(被)棄絕而背離,強調一種被主動斷絕關系、遭受背棄的狀态或行為。
- 它描述的是一種關系上的徹底決裂和背離,帶有情感上的疏遠和道義上的背叛色彩。
二、 典籍用例與釋義
“擯畔”最著名的用例見于《楚辭·九歎》:
- 原文: “身被疾而不閒兮,心沸熱其若湯…… 欲容與以俟時兮,懼年歲之既晏。念私門之正匠兮,遙涉江而遠去。念女嬃之婵媛兮,涕泣流乎于悒。我決死而不生兮,雖重追吾何及。戲疾濑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産。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沒身而不反。聲哀哀而懷高丘兮,心愁愁而思舊邦。靈懷其不吾知兮,靈懷其不吾聞。就靈懷之皇祖兮,愬靈懷之鬼神。靈懷曾不吾與兮,即聽夫人之谀辭。餘辭上參于天墬兮,旁引之于四時。指日月使延照兮,撫招搖以質正。立師曠俾端辭兮,命咎繇使并聽。兆出名曰正則兮,卦發字曰靈均。餘幼既有此鴻節兮,長愈固而彌純。不從俗而诐行兮,直躬指而信志。不枉繩以追曲兮,屈情素以從事。端餘行其如玉兮,述皇輿之踵迹。群阿容以晦光兮,皇輿覆以幽辟。輿中塗以回畔兮,驷馬驚而橫奔。執組者不能制兮,必折轭而摧轅。斷镳銜以馳骛兮,暮去次而敢止。路蕩蕩其無人兮,遂不禦乎千裡。身衡陷而下沉兮,不可獲而複登。不顧身之卑賤兮,惜皇輿之不興。出國門而端指兮,冀壹寤而錫還。哀仆夫之坎毒兮,屢離憂而逢患。九年之中不吾反兮,思彭鹹之水遊。惜師延之浮渚兮,赴汨羅之長流。” (《九歎·離世》)
- 關鍵句:“靈懷曾不吾與兮,即聽夫人之谀辭。” 王逸注曰:“言懷王不肯與我共議政事,而反聽用讒人之言。” 洪興祖《楚辭補注》在相關句下引或說:“擯畔,猶背棄也。”
- 釋義: 這裡的“擯畔”是背棄、離棄的意思。結合上下文,屈原(或代屈原立言的劉向)哀歎楚懷王(靈懷)不信任、不任用自己(“不吾與”),反而聽信讒佞之言,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對忠臣的擯棄和背叛。
- 來源參考: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點校本);王逸《楚辭章句》(見《楚辭補注》);《楚辭集注》(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 現代理解與使用
- 含義: 綜合以上,“擯畔”的核心含義是背棄、離棄、排斥并背叛。它描述的是一種主動或被動的、徹底的斷絕關系的行為或狀态,常帶有因不被理解、信任或聽信讒言而導緻的疏遠和背離。
- 詞性: 動詞。
- 語體色彩: 古語詞,文言色彩濃厚,現代漢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已基本不用。
- 使用場景: 僅出現在對古代文獻(尤其是《楚辭》)的解讀、研究或仿古寫作中。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擯畔”是一個源自先秦典籍(尤見于《楚辭》)的古漢語動詞,意為背棄、離棄、排斥并背叛。它由表示“排斥、棄絕”的“擯”和通“叛”表示“背叛、背離”的“畔”組合而成,強調關系的徹底斷絕和背離,常帶有情感疏遠和道義背叛的意味。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為罕見,僅用于古典文獻研究和特定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擯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現代常用義
指摒棄錯誤的立場或意見,強調主動排除舊有、不合理的觀點以尋求正确決策。例如:“企業需擯畔傳統思維,探索創新模式。”
-
古代文獻義
在《戰國策·趙策二》中意為“排斥脫離”,特指六國聯合對抗秦國:“六國從親以擯畔秦”。
二、詞源解析
- “擯”:本義為排斥、棄絕(如“擯棄”)。
- “畔”:原指田界,後引申為“邊際”或“立場”(如“離經叛道”中的“叛”通“畔”)。
二字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脫離原有界限/立場”,後衍生出“排除錯誤觀點”的抽象含義。
三、使用建議
- 現代語境: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組織革新觀念的場景,含積極色彩。
- 古文引用: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現代語義混淆。例如《戰國策》中“擯畔秦”指六國聯合抗秦,而非單純摒棄觀點。
參考資料
- 現代釋義:查字典、搜狗百科
- 古文用例:造句組詞網、教育問答
别人正在浏覽...
鞍勒豹管爆跳如雷并翦避青步驺抄造城市氣候傳疑吹騰出入法大牢燈蛾撲火颠翻東窗婦端亮度内泛非洲主義方家紅風口浪尖富溢鈎纏咳吐豪重河東獅子吼喝神駡鬼後言淮陰平楚黃眚奸由借賃靖嘉赍志而殁絶交愧怕連章冒疾門闼汨羅江捏腳捏手盤龍茶淺劣輕獸覃精秋收起義惹火燒身人去樓空肉厘三荊森森芊芊哂谑甚意兒沈雨石湖台嶽逃世同業相仇顯白相時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