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暴露屍骨。指死于郊野。《左傳·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 陸德明 釋文:“暴骨,蒲木反,本或作曝。”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八:“邊釁既開,三軍暴骨。”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被擒》:“戰矣哉暴骨砂礫,降矣哉終身夷狄。”
(2).指暴露的屍骨。《左傳·哀公元年》:“ 吳 日敝於兵,暴骨如莽。”《漢書·匈奴傳下》:“數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 宋 蘇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纍纍,見之酸辛。”
“暴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語境和文獻來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動詞性含義(暴露屍骨)
指人或動物死後屍骨未掩埋,暴露在外。常見于描述戰亂場景,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
名詞性含義(暴露的屍骨)
直接指代未被收埋的骸骨,如《漢書·匈奴傳》提到“野有暴骨矣”。
文獻 | 例句摘錄 | 釋義指向 |
---|---|---|
《戰國策·秦策》 | “首身分離,暴骨草澤。” | 戰死荒野的屍骨 |
《左傳·哀公元年》 | “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 | 戰争導緻的骸骨堆積 |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左傳》《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暴骨》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骨骼露出。形容人或動物的骨架因瘦弱、受傷等原因而外露出來。
《暴骨》的部首是“月”,表示與月亮相關的事物。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月”(3畫)和“亻”(2畫)。
《暴骨》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溯源,可以推測它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或者描述人體狀況的醫學文獻。
《暴骨》的繁體字為「曝骨」。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可以推測《暴骨》的古時候寫法可能為「暴骨」,但具體形态需要進一步查證。
1. 饑餓的童子站在街角,暴骨清晰可見。
2. 這隻狗被虐待得暴骨可憐。
1. 暴骨之痛
2. 暴骨人
3. 暴骨景象
4. 暴骨風采
蒼白、消瘦、憔悴、骨瘦如柴、骨瘦嶙峋
強壯、健康、肥胖、豐滿、壯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