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暴骨的意思、暴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暴骨的解釋

(1).暴露屍骨。指死于郊野。《左傳·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 陸德明 釋文:“暴骨,蒲木反,本或作曝。”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八:“邊釁既開,三軍暴骨。”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被擒》:“戰矣哉暴骨砂礫,降矣哉終身夷狄。”

(2).指暴露的屍骨。《左傳·哀公元年》:“ 吳 日敝於兵,暴骨如莽。”《漢書·匈奴傳下》:“數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 宋 蘇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纍纍,見之酸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暴骨(bào gǔ)指暴露在外的屍骨,多因無人收殓或戰亂所緻。該詞蘊含深厚的文化意涵,常見于古籍中對戰争殘酷或民生凋敝的描寫。

一、基本釋義

  1. 屍骨暴露

    指人死後屍骨未得埋葬,長期露天陳放。《漢語大詞典》釋為“暴露屍骨”,強調其無人收葬的狀态。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暴骨以逞,猶将必克。”描述戰敗者屍橫遍野的慘狀。

  2. 引申為戰亂之象

    古代文獻常借“暴骨”喻指戰争慘烈或民生困苦。《史記·伯夷列傳》載:“(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齊叩馬而谏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中華書局點校本)暗諷戰争導緻百姓暴骨荒野的悲劇。

二、文化意涵

  1. 禮制之悲

    古人視妥善安葬為倫理要義,《禮記·月令》強調“掩骼埋胔”(收埋暴露骸骨)。暴骨現象違背禮制,故成為社會動蕩的象征。如《孟子·滕文公上》批判統治者使民“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終緻“野有餓莩(殍)”。

  2. 文學意象

    詩詞中“暴骨”多承載悲憫情懷。曹操《蒿裡行》“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以屍骨暴露寫漢末亂世;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控訴戰争之殇。

三、權威參考


來源說明: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古籍例證引自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通行校勘本。部分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網絡版(需訂閱)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古籍原文庫。

網絡擴展解釋

“暴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語境和文獻來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發音

二、具體釋義

  1. 動詞性含義(暴露屍骨)
    指人或動物死後屍骨未掩埋,暴露在外。常見于描述戰亂場景,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

  2. 名詞性含義(暴露的屍骨)
    直接指代未被收埋的骸骨,如《漢書·匈奴傳》提到“野有暴骨矣”。

三、引申與擴展

四、典型出處

文獻 例句摘錄 釋義指向
《戰國策·秦策》 “首身分離,暴骨草澤。” 戰死荒野的屍骨
《左傳·哀公元年》 “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 戰争導緻的骸骨堆積

五、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左傳》《戰國策》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岸然拜嘉鄙婦閉肆舶船布冒不平則鳴辰刻赤汗雠閲楚之平詞元打鬥大國凋翫梵我一如高閈供銷社官使國别果谷兼懷角握金珰大畹旌币經承集仙殿卡介苗刻蠟雷觞涖任榴彈炮曆序潘車滂澍怕事飄曳皮質擎拳撐腳劬懃山火山藷試茗水碼頭疏勺驷房填紮桐葉封弟圖例怢栗王尊馭僞善溫被五色無主霧绡煙縠見素抱樸遐遊脅附習複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