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蘼蕪的意思、蘼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蘼蕪的解釋

[confervoide] 綠絲藻類

詳細解釋

草名。芎藭的苗,葉有香氣。《山海經·西山經》:“﹝ 浮山 ﹞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 漢 劉向 《九歎·怨思》:“菀蘼蕪與蘭若兮,漸藁本於洿瀆。” 隋 薛道衡 《昔昔鹽》詩:“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 馮至 《蠶馬》詩:“黃色的蘼蕪已經凋殘,到處飛翔黑衣的海燕,我的心裡還燃着餘焰,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蘼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蘼蕪(mí wú)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古典意蘊的名詞,特指一種香草植物,兼具植物學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内涵。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字義解析

  1. 植物學定義

    蘼蕪為傘形科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幼苗古稱,又稱“江蓠”。《本草綱目》載其“葉似當歸,香似白芷”,莖葉細嫩,香氣清冽,古代常作香料或藥用。其幹燥根為中藥“川芎”,具活血行氣之效。

  2. 字形溯源

    • “蘼”從“艸”(草字頭),表植物屬性;“蕪”本義為荒草,二字組合凸顯其野生香草的特性。《說文解字》釋“蕪”為“薉也”,指叢生之草。

二、文學與文化意象

  1. 象征意義

    蘼蕪在古詩文中常象征忠貞愛情或思婦哀愁。如《古詩十九首·上山采蘼蕪》以“采蘼蕪”起興,暗喻棄婦的悲怨(“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楚辭》亦多次以蘼蕪喻高潔品行,如“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離騷》),蘼蕪與杜衡、白芷并稱香草。

  2. 民俗應用

    古人認為蘼蕪香氣可辟邪,婦女佩戴其香囊或置于衣箱防蟲。唐代《博物志》載:“懷香握蘭,蘼蕪雜佩”,可見其日用價值。


三、權威典籍佐證

  1. 《爾雅·釋草》

    “蕲茝,蘼蕪”,郭璞注:“香草,葉小如萎狀”,明确其植物分類。

  2. 《廣韻·平脂》

    釋音:“蘼,武悲切;蕪,武夫切”,并标注其别名“薇蕪”。

  3. 《神農本草經》

    列蘼蕪為中品,稱其“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奠定其藥用地位。


四、現代語言應用

蘼蕪在現代漢語中多為文學修辭或中藥學專稱,日常口語罕用。其古典意象仍活躍于詩詞創作與漢文化研究,如錢鐘書《管錐編》考據蘼蕪在曆代文本中的隱喻流變。


結論:蘼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既承載植物學實指(川芎幼苗),亦蘊含“香草美人”的文學母題,其釋義需結合訓诂學、文獻學及民俗學多維印證,方顯漢語詞彙的深厚底蘊。

網絡擴展解釋

“蘼蕪”是古代文學和醫學文獻中常見的植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植物學定義

蘼蕪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苗葉,又名蕲茝、薇蕪、江蓠。其形态特征為:莖高約30厘米,葉呈羽狀複葉,形似芹菜但分裂更細,花白色,具有類似白芷的香氣。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蘼蕪得名于“莖葉靡弱而繁蕪”,且因香氣與當歸、白芷相似,故有“蕲茝”“江蓠”等别稱。

二、用途與價值

  1. 藥用:蘼蕪可祛風止眩、補肝明目,主治頭風眩暈、流淚、腹瀉等症(《本草綱目》引述)。
  2. 香料:古人常将蘼蕪葉風幹制成香料或填充香囊,因其清香被稱作“天然香氛”。
  3. 象征意義:在文學中,蘼蕪常寄托隱士情懷或離别愁緒,如李清照詞中“蘼蕪一片愁”即用此意象。

三、文學典故

蘼蕪最早見于《詩經》,漢代《古詩十九首》有“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之句,後世文人如謝朓、馮至等均以其入詩,借植物隱喻高潔品格或孤寂心境。


提示:如需了解蘼蕪的完整詩詞引用或現代研究,可查閱《本草綱目》或古典文學選集。

别人正在浏覽...

埃壒拔釘子班哥不揣醭苔操作台柴達木盆地朝佥查閲懲懼稱談賜紫櫻桃調質度揆掇弄風山疳積寡命過馬駭震河蚌荷重皇儲幻造健飯缰絡焦煤鲚刀魚疾鬥激劇驚耳駭目靜恬兢畏棘矢九姓濟赈踞住客套語空轉快手坤幹六刺漉酒冒煩濛晦孟鄰篇法匹侶山草稍安毋躁省可石坼施散談席鐵葉威服舞迷五濁惡世小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