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毳袍的意思、毳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毳袍的解释

(1).毛制的长衣。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妇人不服宽袴与襜,製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傚之,曾不知耻辱如此,又凉以褐紬为之,以代毳袍。” 元 汤式 《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指顾间自吟啸,但则觉花气氤氲袭毳袍。”

(2).毛制的僧袍。《全唐诗话》卷六引 五代 齐己 诗:“岂知物外金僊子,甘露天香滴毳袍。”

(3).借指僧人。 五代 齐己 《喜得自牧上人书》诗:“ 吴 都使者泛惊涛, 灵一 传书慰毳袍。”参见“ 毳衲 ”、“ 毳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毳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字义解析

  1. 字形与读音

    “毳”读作 cuì,本义指鸟兽的细毛,《说文解字》释为“兽细毛也”。

    “袍”指长衣,二者组合指用细毛制成的长外套。

  2. 核心释义

    毳袍特指两种服饰:

    • 僧侣法衣:佛教僧尼所穿的毛织袈裟,象征朴素修行。
    • 游牧民族外袍:北方民族以羊毛、骆驼毛织成的御寒长衣,常见于历史文献。

二、文化意涵

  1. 宗教象征

    佛教中毳袍代表“衲衣”,是苦修标志。如《释氏要览》载:“僧衣名衲,取杂碎而补缀”,其材质多取粗毛。

  2. 民族服饰特征

    元代文献《宋史·舆服志》提及契丹、女真等族“衣毛毳,居毡帐”,毳袍为游牧生活典型装束。

三、文献例证

  1. 诗词用例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您身着些布袄,换一套毳衣裳。”此处“毳衣裳”即指代北方民族服饰。

  2. 典制记载

    《元典章·礼部》明确区分宫廷服饰制度,提及“毳袍”为臣子冬季朝服之一,以区别丝绸官服。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宋史·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全元曲·汉宫秋》(人民文学出版社)
  4. 《释名疏证补》(清代王先谦撰)

网络扩展解释

“毳袍”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用细毛制成的袍服,具有以下具体含义:

  1. 字面解析

    • 毳(cuì):本义指鸟兽的细毛,如《说文解字》释为“兽细毛也”。
    • 袍:古代指长衣,如长衫、外衣。
      合称“毳袍”,即用动物细毛织成的衣袍。
  2. 宗教与历史背景

    • 佛教僧服:在佛教中,“毳衣”是袈裟的一种,由细毛织物制成,为僧侣修行或寒地所用。例如《释氏要览》提到“毳衣”为僧人服饰。
    • 道教法衣:道教高功法师在科仪中穿的华丽法袍,部分以珍贵毛料制成,可能被称为“毳袍”。
  3. 文学与文献中的使用
    该词多见于古籍或宗教典籍,如《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中可能借“毳袍”形容仙人或高僧的衣着,体现其超凡身份。

  4. 发音与使用场景

    • 读音:cuì páo(拼音)。
    • 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学术研究、古籍注释或宗教文化相关语境中。

总结来看,“毳袍”是结合材质与用途的专称,需结合具体文献或宗教背景理解其细节。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佛教《大藏经》或道教《道藏》相关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剥人陛螭薜萝衣不系舟僝功呆头呆脑佃客濎濙豆饭饿虎吞羊鐇发养奉常伏枥伏事还来灰汁舰艇焦愁及等洁整汲汲孜孜惊靡金雀禁侍禁围门寄生草孔任苦根苦尅鸾封炉熏买好马熊谋主鲇鱼缘竹竿怒吽吽铺敍洽庆齐步走起派淇衞啓右散人山脑坢拾级生荣没哀螫搏石铭束发小生疏举损服素韵填馅潼潼讬咐往躅无或无邪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