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脫韝”。本謂鷹脫離臂衣。多喻不受拘束。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今君得所附,勢若脫韝鷹。” 清 孫枝蔚 《旅興》詩:“昔如履冰狐,今如脫韝鷹。” 清 龔自珍 《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君辭瘴癘走挾輈,拂衣逝矣鷹脫鞲。”
見“ 脫韝 ”。
“脫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gōu(或寫作“脫鞴”“脫韝”),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總結來看,“脫鞲”通過具體物象(鷹離臂套)傳遞抽象的自由意象,是古典文學中富有畫面感的比喻表達。
脫鞲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脫下車上的鞲子。它的部首是⻊(走之車)和革,總共有9筆構成。由于鞲子是駕車人士用來護腿的一種裝備,脫鞲也就表示擺脫束縛,解除困惑。
脫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現代漢字形制定之前的“古字”。它的繁體字形為脫韝,相對簡體字而言,繁體字形下面多了一個“韝”字旁,這個部首表示着這個字的意義與馬匹、車輛有關。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脫鞲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寫法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驄騠”,上面的字“驄”表示馬類的一種,下面的字“騠”則表示一種固定在馬上的皮具。
以下是一些使用脫鞲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為了尋求自由而毅然脫鞲。
2. 他下定決心,要擺脫鞲子上的約束。
脫鞲的相關詞彙包括:
組詞:脫缰而馳、脫胎換骨、脫穎而出
近義詞:解放、擺脫、解脫
反義詞:束縛、拘束、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