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猊座 ”。
“猊坐”是一個佛教用語,其含義與使用場景如下:
“猊坐”指佛教中佛、菩薩或高僧講法時所坐的座位,又稱“獅子座”。“猊”即狻猊(suān ní),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神獸,形似獅子,因此“猊坐”象征威嚴與神聖。
這一說法源自佛經《大智度論》卷七:“佛為人中獅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獅子座。”。佛教以獅子比喻佛陀的威嚴,故将說法者的座位稱為“獅子座”或“猊坐”。
唐代詩人戴叔倫在《寄禅師寺華上人次韻》中寫道:“猊坐翻蕭瑟,臯比喜接連”,元代李孝光也有“猊座湧寶龛”的詩句,說明該詞常用于形容高僧或佛菩薩的莊嚴法座。
“猊坐”是佛教文化中代表尊貴與法力的象征符號,常見于宗教典籍和古典文學作品,用于描述佛、菩薩或高僧的席位。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大智度論》或唐代相關詩文。
猊坐(ní zuò)又稱獣麇坐,是指一種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形狀像獅子而體型更大,身上有犄角,尾巴上又長有一塊獣麇(一種神秘動物)的坐墊。
猊坐的部首是犬(犭)和土(㕣),其中犬部表示犬類動物,土部表示與土地相關。犬部位于猊坐的左邊,土部位于猊坐的右邊。
猊坐的總筆畫數為12。
猊坐起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被認為是一種威嚴而神聖的神獸。在古代文獻中,猊坐常被描繪在皇家建築、神廟或重要宮殿的門前,象征着權威和保護。
猊坐的繁體字是「猊坐」,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猊坐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具體寫法可能因不同的古代文獻而有所差異。
1. 建築門前的石獅通常是一對猊坐,非常莊重。
2. 宮殿大門上雕刻了一隻猊坐,彰顯了皇家的威嚴。
1. 石猊 (shí ní): 石頭雕刻的猊坐像。
2. 猊園 (ní yuán): 以猊坐為主題的園林景觀。
1. 獅子 (shī zi): 一種類似猊坐的神獸,有獠牙和鬃毛。
2. 瑞獸 (ruì shòu):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扮演吉祥的動物,也常帶有獅子的特征。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