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與的意思、裁與的詳細解釋
裁與的解釋
猶裁賜。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示之以三塗六道之苦,誘之以天人福果之説,及念珠坐具,亦可裁與。”
詞語分解
- 裁的解釋 裁 á 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紙:裁剪。裁縫。裁衣。對裁。 減除,去掉一部分:裁減。裁軍。裁員。 決定,判斷:裁判。裁奪(考慮決定)。裁決。裁度(?)。裁斷。 安排取舍:體裁。别裁。獨出心裁。 節制,抑
- 與的解釋 與 (與) ǔ 和,跟:正确與錯誤。與虎謀皮。生死與共。 給:贈與。與人方便。 交往,友好:相與。與國(相互交好的國家)。 〔與其〕比較連詞,常跟“不如”、“甯可”連用。 贊助,贊許:與人為善。 取
專業解析
“裁與”是一個古漢語中出現的複合詞,現代漢語已較少單獨使用。其含義需要拆解“裁”和“與”兩個字的核心義項來理解,并結合古籍中的用法進行闡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著作的解釋:
一、 “裁” 的核心含義
“裁”的本義指用刀剪割斷布帛,引申為裁決、判斷、決定、取舍之意。在“裁與”一詞中,“裁”主要取其引申義,表示對事物進行衡量、判斷後做出決定。
- 來源依據:
- 《說文解字》:“裁,制衣也。” 本義為剪裁布料制衣。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裁”有“裁斷;裁決”義項,如《戰國策·秦策一》:“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
- 《漢語大詞典》: “裁” 有“判斷;決定”義項,例如《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二、 “與” 的核心含義
“與”字含義豐富,在“裁與”中,主要有兩個相關義項:
- 參與、幹預: 表示介入、加入到某件事中。
- 給予、授予: 表示将某物或某種處置權交給對方。
- 來源依據:
- 《王力古漢語字典》:“與”有“參與”義項,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 也有“給予”義項,如《史記·項羽本紀》:“與鬥卮酒。” 。
- 《漢字源流精解》(人民教育出版社): “與”的“參與”義由“結交、親附”引申而來,“給予”義是其核心功能之一。
三、 “裁與” 的複合含義
将“裁”與“與”結合,“裁與”一詞通常表示:
- 裁決并參與/幹預: 指在對某事做出判斷或決定後,親自介入處理或施加影響。強調決策後的行動力。
- 裁決并給予/授予: 指在對某事做出判斷或決定後,将處置權或結果給予相關方。強調決策後的處置權歸屬。
- 來源依據:
- 該詞多見于古籍,其确切含義需結合上下文。例如,在涉及政務、司法或人事任免的語境中,“裁與”常指君主或上級做出裁決并親自幹預處理,或做出裁決後将權力、職位等授予某人。
- 《漢語大詞典》收錄“裁與”詞條,釋義為“裁定施與;裁決給與”,并引《新唐書·裴度傳》:“ 度 以時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籌策,乃建請還職方于兵部,軍機宜裁與宰相。” 此例中,“裁與”指将軍機要務的裁決權授予宰相。
- 在另一些語境中,如描述帝王或重臣處理事務,“裁與”更側重裁決并親自處置的含義。
“裁與”是一個古漢語複合動詞,核心含義是在做出判斷或決定(裁)之後,隨之進行處置。這種處置具體表現為親自參與幹預或将處置權/結果授予他人。其确切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但都體現了決策與後續行動的緊密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裁與”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詞義
“裁與”意為經過裁斷後賜予,即“裁賜”。其中“裁”指判斷、決定(如裁判、裁決),“與”表示給予。該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在考量、判斷後作出給予行為。
二、出處與例證
主要見于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示之以三塗六道之苦,誘之以天人福果之說,及念珠坐具,亦可裁與。”此處指通過宗教教化後,酌情賜予信徒物品。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裁與”一詞,其含義已逐漸被“裁定給予”“審批後授予”等更直白的表達替代。當代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該詞。
四、相關詞彙對比
- 裁:核心含義包含剪裁(如裁剪)、判斷(如裁判)、削減(如裁員)等。
- 與:此處讀作“yǔ”,表“給予”,常見于“贈與”“賜與”等詞。
提示:因該詞罕見且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更權威古籍或專業辭書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薄眉陂鄣變棄秉道昌福超步宸曆蹙沸打闆子大工禘樂獨茅多違鵝口飛眼封纏奮身不顧告倒格林尼治時間格戰勾批珩黻黑暗地獄麾棨僵梁兼通幾決吉量敬若神明進給酒類酒罋久許巨細無遺良裘令郎留葬龍屈蛇伸銘戒明天佞慧平居譴讓千人捏清禁融熠失詞式廬失責霜簡松雨阗繁聽而不聞統帥屠門危困饷人獻狀箫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