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城的器具材料。《商君書·兵守》:“發梁撤屋,給徙,徙之;不洽,而熯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
“攻備”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基本含義(具體指代)
根據《商君書·兵守》的記載,“攻備”指攻城的器具材料,屬于古代軍事術語。例如拆除橋梁、房屋等材料用于防禦或進攻,目的是阻止敵方利用這些資源增強攻擊力。這一解釋在權威性較高的網頁(如漢典、滬江詞典)中均被明确提及。
引申含義(成語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意為“攻擊前需充分準備”,強調戰略層面的未雨綢缪。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現代對“攻其不備”等類似成語的衍生解讀,需注意語境區分。
補充說明:
攻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個含義:
一是指對敵人進行攻擊時所做的充分準備和準備工作。它強調了在戰鬥中,一方需要具備足夠的軍事力量、武器裝備、戰略計劃等,以保證攻擊的成功。
二是指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困難或問題而做的事前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攻備強調了要有足夠的準備工作,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攻備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攵”和“夂”,其中“攵”是攴的異體。攴是攴的搭配字形,表示的是打擊、拍打的意思;夂是冬的聲旁,表示的是行走、前進的意思。攻備總共有9畫。
攻備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這本書。它用來形容一個國家為了戰争進行的充分準備工作。在繁體字中,攻備保持了其原始的形狀和字義。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攻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攻備分别寫作“工”和“甲”。這種寫法暗示了攻擊的技藝和用甲胄做好戰備的意思。
1. 在準備攻打敵人的時候,我們要從各個方面做好攻備工作。
2. 在即将面對重要考試之前,我們需要做足夠的攻備,才能取得好成績。
攻勢、防備、進攻、守備、備戰、先發制人
備戰、備考、準備、籌備、預備
缺乏準備、措手不及、無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