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誇耀而自負。《宋書·武帝紀中》:“ 毅 既有雄才大志,厚自矜許,朝士素望者多歸之。”《明史·唐文獻傳》:“初, 文獻 出 趙用賢 門,以名節相矜許。”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他是以門閥的高貴自矜許的人。”
“矜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人過度自誇、自我标榜,表現出強烈的自滿和驕傲情緒。該詞由“矜”(自誇)和“許”(自信)兩個語素構成,組合後更強調過度自負的狀态。
語義特征
包含兩層負面含義:
曆史溯源
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水浒傳》,通過魯智深這一角色的性格塑造形成成語。宋元時期文獻中已出現相關用法,如《明史》記載唐文獻“以名節相矜許”。
使用場景
適用于批評性語境,常見于:
該成語與“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近義,但更強調通過言語刻意标榜的特質。建議使用時注意語境,避免與“自信”等褒義詞混淆。
(完整例句和古籍引文可參考、2、4、7中的原始出處)
矜許(jīn x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矢和讠。矢是箭的意思,讠是言字的變體,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矜許表示自豪和得意的意思。
矢部在矜許中的作用是為了表示它與其他詞語的意思有所關聯,矢部含有一個筆畫。
讠部在矜許中的作用是為了表示它與言語、語言相關,讠部含有兩個筆畫。
矜許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它在文獻中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爾雅》一書,意為誇耀或得意。在繁體字中,矜許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會出現一些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矜許的古時候寫法有些差異,矢部曾經是另一個部首,而讠部也稍有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逐漸統一,矜許的寫法也變得固定。
以下是一些使用矜許一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矜許相關的詞語:
以下是一些與矜許相反意義的詞語:
通過了解矜許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詞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