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虎持鹬的意思、刺虎持鹬的詳細解釋
刺虎持鹬的解釋
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臣是以反復於前代以蠻攻蠻之成效,而知刺虎持鷸,功在乘時。固不在勤天之力以求之也。”參見“ 刺虎 ”、“ 鷸蚌相持 ”。
詞語分解
- 刺虎的解釋 .殺虎。 戰國 時 陳畛 說 秦惠王 ,引 卞莊子 刺虎為喻,先待 齊 楚 交戰,乘其兩敗俱傷時進兵。見《戰國策·秦策二》及《史記·張儀列傳》。後因以“刺虎”為一舉兩得之典實。 南朝 陳 徐陵
- 鹬的解釋 鹬 (鷸) ù 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趾間無蹼,常在水邊或田野中捕吃小魚、小蟲和貝類:鹬蚌相争,漁翁得利。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刺虎持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歸納如下:
1.核心含義
比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指通過觀察時機,利用矛盾或沖突,以最小的代價獲取雙重利益。
2.典故出處
- “刺虎”:源自《戰國策·秦策二》和《史記·張儀列傳》。戰國時謀士陳轸以“卞莊子刺虎”為例,建議秦惠王等待齊楚兩國交戰至兩敗俱傷時再出兵,從而坐收漁利。
- “持鹬”:化用“鹬蚌相争,漁翁得利”的寓言,強調利用他人争鬥獲取利益。
3.結構與用法
- 結構:并列式成語(由“刺虎”和“持鹬”兩部分并列構成)。
- 用法: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感情色彩:中性,無褒貶傾向。
4.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鹬蚌相争,漁翁得利。
- 反義詞:從善如流(強調主動順應,而非等待時機)。
5.例句參考
清代魏源在《聖武記》中曾用此詞:“臣是以反複于前代以蠻攻蠻之成效,而知刺虎持鹬,功在乘時。”(、)
該成語強調“把握時機”與“借力打力”的智慧,常用于描述政治、軍事或競争中的策略性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戰國策》或《史記》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刺虎持鹬,這個詞的意思是用鋒利的器具捅虎去搶奪鹬(一種水鳥)。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拆分為四個部分:刺(刂部,2畫),虎(虍部,7畫),持(扌部,9畫),鹬(鳥部,21畫)。
"刺虎持鹬"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擅長生存的鹬是一個智慧而懂得保護自己的鳥類, 掌握了一些求生技巧。而虎是猛獸中的王者,勇猛而兇殘。故事講述了一個智慧的鹬用其聰明才智,利用刺這個武器來捅虎,在危險的情況下保護自己。
關于《刺虎持鹬》的繁體字寫法為「刺虎持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刺虎持鹬》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由于篇幅有限,無法詳細介紹所有的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展現出了力量和智慧,就像是刺虎持鹬一般。
與「刺虎持鹬」相關的組詞有刺虎、持鹬等。
「刺虎持鹬」的近義詞是「智勇雙全」,表示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同時也勇敢有膽量。
至于反義詞,與「刺虎持鹬」相對的可能是「束手無策」,指的是在困境中無能為力或無法作出有效的行動。
希望這些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