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怳忽 ”。
怳惚(拼音:huǎng hū)是漢語古語詞,現多寫作“恍惚”,其核心含義指心神不定或模糊不清的狀态,具有形神交融的哲學意蘊。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心神不定,神思模糊
指精神渙散、思緒不集中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引《楚辭·九歌·湘夫人》“荒忽兮遠望”王逸注:“荒忽,猶怳惚也。”描述因情緒波動導緻的意識朦胧㊀。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人因疲憊、震驚等産生的精神遊離感。
模糊不清,難以辨識
強調視覺或感知的模糊性。如《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以“恍惚”形容“道”的幽微難測㊁。此義項後被引申為事物輪廓不清晰或記憶殘片化的狀态。
“怳”為“恍”的異體字,《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确認二者互通㊂。古籍中“怳惚”“恍惚”并用,現代規範文本統一為“恍惚”。
除形容詞外,可作副詞(如“怳惚見之”)或動詞(“心神怳惚”),體現古漢語的靈活性。
在道家思想中,“恍惚”是描述“道”之本體特征的核心概念。《道德經》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揭示宇宙本源處于具象與虛無之間的辯證狀态㊁。魏晉玄學進一步将其與“形神之辯”結合,如嵇康《聲無哀樂論》以“神而惚恍”闡釋精神超越形質的境界㊃。
古典文學常以“怳惚”營造意境:
李商隱《無題》“恍惚無倪明又暗”,喻情思缥缈;
蘇轼《登州海市》“心知所見皆幻影”,狀海市蜃樓之虛渺㊄。
書畫理論亦借該詞傳遞“似與不似”的美學觀,如清代恽壽平主張“作畫須有恍惚之緻”㊅。
權威參考文獻(無電子版鍊接,标注文獻來源):
㊀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卷,第487頁
㊁ 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
㊂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文化部發布
㊃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㊄ 王文诰《蘇轼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
㊅ 恽壽平《南田畫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輯校本
關于“怳惚”的詞義解釋如下:
“怳惚”讀作huǎng hū(部分資料标注為 huǎn hū,但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讀音更傾向于前者),形容心神迷亂、思維不清晰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在情感或思考中陷入迷茫、恍惚或沉思的樣子。例如:“他因心事重重,整日怳惚。”
文學創作中多用于刻畫人物心理的遊離狀态,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避免與“恍惚”(更通用的寫法)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敦煌變文集》等文獻來源。
鮑人鎞首長毛雠閲春花作物悴憏打幹箪笥雕金東白讀鞫二杆子二線訪購赴比桴應搞兩面派革屣公是公非寡獨餶飿歸遁涵察好歹花台恢揚禍難甲午風雲忌褊街上盡美掘蠱刊剝科鈔寬懷大度浪包摟唠噪連環扣離垢地明耀漠然不動任臣聲利盛氣生銅使典私誓歲課他方擡敬鞺鞑堂堂停壅黈纩抟土作人烏燈黑火吾家先生蕪荑仙曹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