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秘密的奏疏。 宋 蘇轼 《論隱公裡克李斯鄭小同王允之》:“ 鄭小同 為 高貴鄉公 侍中,常詣 司馬師 。 師 有密疏,未屏也。如厠,還問 小同 :‘見吾疏乎?’”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密疏》:“近見實録,多載密疏,言不彰於朝聽,事不顯於當時。”
(2).秘密開列。《宋史·王旦傳》:“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所用者帝以筆點之。”
"密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注意與"疏密"(指稀疏與稠密)區分:
一、曆史文獻中的核心含義
秘密奏疏(常見于宋代至清代) 指古代官員直接呈遞給皇帝的秘密文書,具有不公開審理、直達禦前的特點。如蘇轼《論隱公裡克李斯鄭小同王允之》記載司馬師藏密疏之事。
秘密開列(典制類用法) 特指暗中拟定名單的行為,如《宋史·王旦傳》載其"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皇帝用朱筆圈選。
二、常見誤用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6)将"密疏"解釋為"關系親疏",實為混淆"疏密"一詞。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明确指出密疏具有"言不彰於朝聽"的保密特性。
示例用法:
建議查詢《宋史》《日知錄》等原始史料獲取更詳實記載。
《密疏》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密”和“疏”。這個詞彙在漢語中有着多種含義和用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密”字由“宀”和“山”兩個部首組成,它一共有11個筆畫;“疏”字由“疋”和“虍”兩個部首組成,它一共有14個筆畫。
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在繁體字中,“密”字的寫法為“密”,“疏”字的寫法為“疏”。古時候,人們使用筆刷将字體寫在紙上,這些字母形狀逐漸演化成為現在所使用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密疏”的例句:
1. 這份文件裡的内容太密疏了,我都看不懂。
2. 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密疏不一。
3. 在解題時,理清思路是很重要的,不要讓思緒變得太密疏。
在使用“密疏”這個詞時,還可以組詞如下:
1. 密密麻麻:形容事物或人很多,密集而複雜。
2. 密不可分:形容關系密切,不能分離。
3. 疏而不漏:形容處理事物時細緻入微,沒有遺漏。
近義詞:稠密、密集、擁擠、緊密。
反義詞:稀疏、空曠、疏松、寬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