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密疏的意思、密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密疏的解釋

(1).秘密的奏疏。 宋 蘇轼 《論隱公裡克李斯鄭小同王允之》:“ 鄭小同 為 高貴鄉公 侍中,常詣 司馬師 。 師 有密疏,未屏也。如厠,還問 小同 :‘見吾疏乎?’”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密疏》:“近見實録,多載密疏,言不彰於朝聽,事不顯於當時。”

(2).秘密開列。《宋史·王旦傳》:“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所用者帝以筆點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密疏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秘密呈遞給君主或上級的奏章、文書,強調内容的機密性和傳遞方式的隱蔽性。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語境及權威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構詞解析

  1. 密:
    • 本義指事物之間間隙小(《說文解字》:“密,山如堂者”),引申為隱蔽、不公開。
    • 在“密疏”中特指内容或傳遞過程的私密性,如《漢語大詞典》釋為“秘密,不公開”。
  2. 疏:
    • 原指分條陳述的文書(《說文解字》:“疏,通也”),後專指臣子向君主進言的奏章。
    • 如《文心雕龍·奏啟》載:“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

合成詞“密疏”即通過非公開渠道呈遞的機密奏章,區别于常規公開文書。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用法

  1. 政治場景中的功能:

    在帝制時代,臣子借“密疏”向皇帝秘密谏言或揭發要事,内容多涉敏感政務。例如《明史·職官志》載:“内閣密揭,用文淵閣印封進。” 此類文書需密封直達禦前,避免洩密。

  2. 形式特征:
    • 密封傳遞:文件以匣函封裝,不經通政司等中轉機構(《清會典》:“密奏皆親封禦覽”)。
    • 直達上聽:如清代奏折制度中,官員可通過“密折”直呈皇帝。

三、權威典籍與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秘密奏章。臣下秘密上奏于君主的文書。”

  2. 《辭源》引證:

    “密疏,秘密奏章。如《宋史·蘇轼傳》:‘嘗鎖宿禁中,召入對便殿,宣仁後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前年為汝州團練副使。’‘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後、皇帝陛下。’曰:‘非也。’曰:‘豈大臣論薦乎?’曰:‘亦非也。’轼驚曰:‘臣雖無狀,不敢自他途以進。’後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誦卿文章,必歎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耳。’轼不覺哭失聲。宣仁後與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賜茶,撤禦前金蓮燭送歸院。轼有《謝宣仁後密疏》。”


四、相關概念辨析


五、現代引申與用例

現代漢語中,“密疏”一詞雖罕用,但可引申為私下傳遞的機密信息。例如:

“他通過密疏向高層反映了内部問題。”(語料引自《現代漢語大詞典》用例庫


結論:“密疏”是漢語特有的政治文書術語,其權威釋義需結合曆史制度與典籍用例,核心特征為内容機密性與傳遞隱蔽性,常見于君臣間的秘密溝通場景。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文心雕龍譯注》(中華書局)
  3. 《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清會典》(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密疏"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注意與"疏密"(指稀疏與稠密)區分:

一、曆史文獻中的核心含義

  1. 秘密奏疏(常見于宋代至清代) 指古代官員直接呈遞給皇帝的秘密文書,具有不公開審理、直達禦前的特點。如蘇轼《論隱公裡克李斯鄭小同王允之》記載司馬師藏密疏之事。

  2. 秘密開列(典制類用法) 特指暗中拟定名單的行為,如《宋史·王旦傳》載其"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請",皇帝用朱筆圈選。

二、常見誤用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6)将"密疏"解釋為"關系親疏",實為混淆"疏密"一詞。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明确指出密疏具有"言不彰於朝聽"的保密特性。

示例用法:

建議查詢《宋史》《日知錄》等原始史料獲取更詳實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氅本面不象事不做不休策事柴燎叱怪侈浩崇論宏議處警春意闌珊搭橋鼎位鬥攻封域感思悍害河市合衣花彩鬟心講帷蛟患嗟稱井捽及時性酒臭崛然廓爾連載廬井麻葉皮緬維睦婣尿肥排查判司憑妖撲克倩俏騎長妾婦清酒氣識三天兩頭升官發財使法霜禽疏莽擡疊淘空特将偷合惋愕枉刺畏景鄉帳翕赫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