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栖息;投宿。 明 高濂 《玉簪記·下第》:“困龍失水難歸去,因此上遠投栖。”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人情倦,馬力疲,暮煙生處且投栖。”
“投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óu qī,其核心含義是“前往栖息或投宿”,通常指人或動物主動尋找暫時停留的處所。以下為詳細解釋:
明代《玉簪記》(高濂)
“困龍失水難歸去,因此上遠投栖。”
解析:以“困龍”比喻失意之人,強調因困境而被迫投宿他處。
清代《奈何天》(李漁)
“人情倦,馬力疲,暮煙生處且投栖。”
解析:描繪旅途勞頓後選擇暫歇的場景,突出“投栖”的臨時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栖”字的演變或其他用法,可參考《康熙字典》中對“栖”的注解。
《投栖》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意為“尋找安身之處”,指一個人離開原來的居所,尋找新的栖息地。
《投栖》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手”(扌字旁)和 “木”(木字旁)。它有9畫。
《投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一章,其中莊子寫到:“拉船者棄其船,曳其船而行;驅牛者棄其牛,仰其革而趨;高山仰止,廣地蚯蚓;投栖逐宿。”在這裡,“投栖”指的是修行者離開舊地,尋求新的出發點。
在繁體字中,“投栖”的書寫形式為 “投栖”。
在古代漢字中,有幾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為:“投棲”或者 “投棲”。
1. 自從失去工作後,他四處尋找着自己的投栖之地。
2. 遷居他鄉後,他很快找到了新的投栖點。
3. 為了追求事業發展,她決定離開家鄉,前往大城市尋找新的投栖處。
組詞:投宿、投食、栖身、栖息
近義詞:遷徙、流浪、遷移、離散
反義詞:安居、固守、守株待兔、顧影自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