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銘的意思、山銘的詳細解釋
山銘的解釋
指勒石山上的銘文。 唐 劉禹錫 《聞韓賓擢第歸觐兼賀韓曹長》詩:“ 孝若 歸來呈畫讚, 孟陽 别後有山銘。” 孟陽 , 晉 張載 之字。此指其所作《劍閣銘》。
詞語分解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 銘的解釋 銘 (銘) í 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迹或警誡自己的文字:銘刻。銘文。銘志。墓志銘。座右銘。 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紀念,永志不忘:銘記。銘心。銘骨。銘諸肺腑(喻永記)。 中國古代用于銘刻的文字逐
專業解析
"山銘"是一個相對罕見的漢語詞彙,在常規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未被廣泛收錄。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學和古代文獻應用角度進行解釋:
一、字義解析
- 山:象形字,甲骨文像三座峰巒相連的形狀。《說文解字》釋為:“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意指山是宣導地氣、散生萬物之處,有岩石而高聳的地貌。其核心含義指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巨大隆起部分。
- 銘:形聲字,從金,名聲。本義指在器物(如青銅器)或碑石上刻寫文字以記述功德、警戒或紀念。《禮記·祭統》載:“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後引申為刻寫、銘記、文體名等義。
二、詞彙“山銘”的含義
結合“山”與“銘”的本義,“山銘”可理解為:
- 刻在山石上的銘文:指直接镌刻于山體崖壁或山石上的紀念性、頌揚性或紀事性文字。這是其最核心、最具體的含義。古人常在名山大川的重要位置刻石勒銘,以記載重大事件、頌揚功德或抒發情懷。
- 以山為題材或背景的銘文:指文體為“銘”,而内容主題圍繞山嶽風光、登臨感悟或與山相關的曆史事件進行創作的文字作品。
三、文獻依據與應用實例
“山銘”一詞在古代文獻中偶有出現,其應用印證了上述含義:
- 刻石紀功:東漢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全稱《車騎将軍窦憲北征頌并序》),記載窦憲大破北匈奴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的事迹。這是“山銘”作為刻于山石的紀功銘文的著名實例。
- 文體創作: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吳朝請集》中收有《八公山銘》,是歌詠八公山(今安徽淮南)風物與曆史的銘體文章,屬于以山為題的銘文創作。
四、總結
“山銘”一詞主要有兩層緊密相關的含義:
- 物質載體層面:指直接镌刻于山體、岩石之上的銘文(石刻)。
- 文體内容層面:指以山嶽為描寫對象或背景的銘體文學作品。
其核心在于“銘”與“山”的結合,體現了古人将文字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用以紀事、頌德、抒懷的文化傳統。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山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含義
指刻在山石上的銘文,通常用于記載重要事迹或表達特定意義。例如唐代劉禹錫在《聞韓賓擢第歸觐兼賀韓曹長》中提到的“孟陽别後有山銘”,即指晉代張載(字孟陽)所作的《劍閣銘》。
二、引申含義
比喻名聲或功績如同銘刻于山石般永恒,具有難以磨滅、廣為流傳的特點。常用于形容人物聲譽卓著或事件影響深遠。
補充說明
- 文化象征
“山”象征穩固與崇高,“銘”代表銘記,組合後既體現文字載體的莊重性,也暗含對精神傳承的重視。
- 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中用于表達對自然、曆史的敬畏(如石刻碑文);
- 日常語境中可形容人物功績或品德的深遠影響。
提示:若需查閱古籍原文(如《劍閣銘》),可通過權威文獻數據庫進一步溯源。
别人正在浏覽...
姅變搬用備案鼻衄不饑不寒參朝剗釋穿堂贉卷彫掞二丙二事蜚黃騰達奮發有為格沮官休宦網徽客踐厤觊奪禁情割欲謹謝不敏蠲腸絶景科薅客容可喜種牢子連騎蟉結嵺廓鹿蔥陸放翁賣藝梅家藝拿鴨子鳥耘扭虧增盈判定抨章靘好犬馬戀主裙帽三複沈郁頓挫沈舟世海他人訴語台諱桃花箋紙跳索鐵不得土壤細流王母無任之祿鄉男陷将校德西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