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鱻薧”。指新鮮的和幹制的魚、肉食品。《周禮·天官·庖人》:“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鮮謂生肉,薧謂乾肉。”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賓亭記》:“自竟是功,則鱻薧之饋,罍樽之費,縱倍於前矣。” 清 沉名荪 《憫旱》詩:“昨聞官府點食簿,收盡鱻薧窮腥羶。”
“鮮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鮮薧”指新鮮和幹制的魚、肉類食品的組合。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如《周禮·天官·庖人》記載:“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鄭玄注:“鮮謂生肉,薧謂乾肉”。唐代皮日休、清代沈名荪的詩文中也使用過此詞,多用于描述食材分類。
現代漢語中,“鮮薧”極少出現在日常語境,更多作為古漢語詞彙用于文獻研究或特定領域(如曆史、飲食文化)。其含義可類比現代“生鮮與幹貨”的組合概念。
該詞反映了古代人對食物保存方式的分類認知,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鮮薧(xiān c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魚部"魚"和艹部"薧"。它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蔬菜,也稱為蔥花。
鮮薧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鮮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它的繁體字為「鮮蔥」。
以下是鮮薧的一些例句:
鮮薧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如:
與鮮薧相關的近義詞是:蔥花、青蔥、蔥茏。
與鮮薧相反的反義詞是:凋謝、枯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