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鮮薧的意思、鮮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鮮薧的解釋

亦作“鱻薧”。指新鮮的和幹制的魚、肉食品。《周禮·天官·庖人》:“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鮮謂生肉,薧謂乾肉。”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賓亭記》:“自竟是功,則鱻薧之饋,罍樽之費,縱倍於前矣。” 清 沉名荪 《憫旱》詩:“昨聞官府點食簿,收盡鱻薧窮腥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鮮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用法兩方面進行解釋:

  1.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鮮(xiān): 本義指活魚、生魚,引申為新鮮、未經加工的食物,尤指魚類或肉類。《說文解字》:“鮮,魚名。出貉國。”段玉裁注:“按此乃魚名。經傳乃假為新鱻字……又凡鮮明、鮮新字皆當作鱻。”(《說文解字注》)
    • 薧(hāo): 同“槁”(gǎo),指幹枯、幹燥。也特指魚、肉等食物失去水分後的狀态,即幹肉、魚幹。《說文解字》:“薧,死人裡也。從艸,高聲。”段玉裁注:“按《周禮》有‘鮮薧’,鄭司農雲:‘鮮謂生肉,薧謂幹肉。’…薧,俗作槁。”(《說文解字注》) 也通“蒿”,指一種草,但在“鮮薧”一詞中不取此義。
    • 鮮薧(xiān hāo): 因此,“鮮薧”作為一個并列結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新鮮的(肉、魚)和幹制的(肉、魚)。它泛指不同保存狀态的肉食,尤其指用于祭祀或食用的生鮮與幹肉。
  2.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與引申: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周禮·天官·庖人》:“凡其死、生、鮮、薧之物,以共王之膳。”鄭玄注引鄭司農(鄭衆)雲:“鮮謂生肉,薧謂幹肉。”(《周禮注疏》) 這裡明确指出了“鮮薧”指代供君王食用的生肉和幹肉。
    • 在《周禮·天官·笾人》中也有提及:“朝事之笾,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鄭玄注:“鱐,析幹之,出東海。…鄭司農雲:‘…鮑魚、鱐,皆謂薧。’”(《周禮注疏》) 這裡的“薧”即指幹魚(鱐)。
    • 因此,“鮮薧”在古代禮制(尤其是祭祀和宮廷膳食)中,常用來指代祭祀或宴飨時所需的各種肉類祭品或食品,涵蓋了生鮮、幹制等不同形态。它代表了古代對食物保存方式的分類和用于禮儀場合的特定供品範疇。

“鮮薧”是一個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新鮮的肉食(生肉、鮮魚)和幹制的肉食(幹肉、魚幹)。它最早見于《周禮》,用于描述供給君王或用于祭祀的不同形态的肉類祭品或食品,體現了古代對食物保存狀态和禮儀用途的分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鮮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1.基本詞義

“鮮薧”指新鮮和幹制的魚、肉類食品的組合。其中:

2.詞源與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如《周禮·天官·庖人》記載:“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鄭玄注:“鮮謂生肉,薧謂乾肉”。唐代皮日休、清代沈名荪的詩文中也使用過此詞,多用于描述食材分類。

3.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鮮薧”極少出現在日常語境,更多作為古漢語詞彙用于文獻研究或特定領域(如曆史、飲食文化)。其含義可類比現代“生鮮與幹貨”的組合概念。

補充說明

該詞反映了古代人對食物保存方式的分類認知,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按據包工頭薄讓别卻并州剪璧雍産家大器超手回廊愁黯黯臭名昭着打講膽小反詩犯尾反義詞分店赓韻匌匝供備沽略洪朝鬨然虎韬進勸酒子君子醫開腿看板顆恰拉拉雜雜郎舍兩限房龍鳳船龍蟄蠖屈卵鳥録命綸掖媚曲民盟偏愎彯然潑貨氣孔權星髯髩孺蒙剩菜殘羹身受侍衛室隩雙聲水蘋朔庭黍觞慫悀韬邈讬物寓感握素披黃象珥小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