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柏梁台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 柏梁 、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婦自悲賦》:“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斂眉。” 唐 李白 《雙燕離》詩:“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吳 王宮。”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見寄》之五:“ 漢 殿千門錦繡開,不堪一夜 柏梁 災。”
(2).借指宮廷。 唐 韋渠牟 《覽外生盧綸詩因以示此》詩:“終期内殿聯詩句,共汝朝天會 柏梁 。”參見“ 柏梁臺 ”。
(3).指《柏梁詩》。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逮至 漢武 ,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具。”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韓子蒼 曰:‘《柏梁》作而詩之體壞;《河梁》作而詩之意乖。’” 清 趙翼 《瓯北詩話·七言律》:“自《古詩十九首》以五言傳,《柏梁》以七言傳,於是才士專以五七言為詩。”
(4).泛稱應制詩。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南郊禮畢酺宴》:“飽德君臣醉,連歌奉《柏梁》。”參見“ 柏梁體 ”。
(5).指柏梁體。 金 王偓 《古仙人辭》序:“得古仙人詞於壁間……觀其體則柏梁,事則終始二 漢 ,字畫在 鐘 王 之間。”參見“ 柏梁體 ”。
柏梁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詞源與字面義 "柏"指柏木,屬常綠喬木,材質堅硬耐腐;"梁"為建築中承重的橫木,合稱指以柏木為材料的梁柱。《說文解字》釋"梁"為"水橋也",後引申為屋梁。這種構詞法符合古代建築以木材命名的慣例,如"松棟""楠椽"等。
二、建築實體指代 特指漢代柏梁台,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建于長安城内。《三輔黃圖》記載該台"以香柏為梁,香聞十裡",台高二十丈,用于貯藏祥瑞寶物、舉辦詩會。此建築後毀于火災,但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意象。
三、文學體裁名稱 衍生出"柏梁體"詩歌形式,源自漢武帝在柏梁台诏群臣聯句作詩的傳說。據《東方朔别傳》載,該詩體為七言聯句,每句押韻,君臣依次賦詩,開創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聯句體範例。唐代杜甫《麗人行》中"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即承此體遺韻。
四、文化象征意義 在曆史文獻中常作為盛世文化的象征符號。宋代《太平禦覽》将柏梁台與通天台、漸台并列為漢宮三大高台建築,體現天人感應思想;清代《佩文韻府》将其列為"台閣類"詞條首例,突顯其文化标杆地位。
“柏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柏梁台
指漢武帝時期修建的柏梁台,是漢代著名建築。據《史記》記載,此台以香柏為梁建造,後毀于火災。李白《雙燕離》中“柏梁失火去”即指此事,成為曆史典故。
借指宮廷
因柏梁台為皇家建築,後世詩文常以“柏梁”代指宮廷。如唐代韋渠牟詩句“共汝朝天會柏梁”,即以柏梁象征帝王居所。
《柏梁詩》
指漢武帝在柏梁台與群臣聯句創作的七言詩,被稱為“柏梁體”,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聯句詩形式。其特點是句句押韻,對後世七言詩發展有重要影響。
應制詩泛稱
因《柏梁詩》屬君臣唱應制作品,後代将類似宮廷應制詩統稱為“柏梁”或“柏梁體”。如清代王偓評價古詩時提到“體則柏梁”。
人名寓意(補充)
作為名字時,“柏”象征堅貞長壽,“梁”喻指棟梁之才,組合寓意堅毅正直、才華出衆。但此用法與曆史典故無直接關聯。
其他說明:
建議通過漢典或滬江詞典查閱更詳細的古文例證。
闇練備課迸走笨窳趁意尺闆鬥食持護創利竄走大有可為飛漲風尚風牖幹道剛急告老還家公教人員規争漢武泉橫徂合應黃葛巾鑒臨簡派緘劄界畫金颷經官動詞鏡檻矜赈觭偶九回曲計偕物珂珬奎藻凜遵勵世沒帳媒贽泥中隱刺盼睇彯蕭乾矢橛錢資七十二行榷政軟紅十丈儒侶扇隤梢泊升攀神籤市歡私門子通天筍投笏痫痓香槟酒消沮小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