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沮喪。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言6*書》:“ 唐 既亡矣,陵夷以至 五代 ,而武夫用事,賢者伏匿消沮而不見。” 宋 陸遊 《跋傅給事帖》:“卒能使虜消沮退縮,自遣行人請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戎昱》:“雖貧士,而軒昂,氣不消沮。” 章炳麟 《徐錫麟等哀辭》:“二十一代,勇夫消沮;剝床斯復,今乎反古。”
(2).削減;減弱。《元典章·禮部四·儒學》:“有儒戶 李瀾 等,狀告州縣管民官司,将在籍儒戶差充裡正主首等項差役消沮,咨請照詳準此呈奉。” 清 侯方域 《顔真卿論》:“設不審時度力,而一旦成擒,則逆賊之氣彌振,而天下之志以挫,而威以消沮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消沮漢語 快速查詢。
“消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對古典文本的解讀或特定文學表達。其核心含義圍繞“情緒消沉”和“力量減弱”展開,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消沮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心情沮喪、失望的意思。當遭遇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時,容易感到沮喪不安。
消沮的字由“氵”作為左邊的偏旁,表示與水相關;右邊是“俞”,在現代漢字中它并沒有被獨立作為一個字存在。“俞”是由“卄”和“與”組成,表示人在口谕下行動,表示接受調遣。
根據部首和構成,消沮的結構屬于“水彳曰”類,總共包含11個筆畫。
消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易經》,其中有“喜出門庭,吉利”之卦,而消沮正是此卦的相反的意義。在繁體中,消字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消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具體來說,消字在小篆字形中是由旁邊有兩個點的“世”字與“各”字組合而成。這兩個字被稱為消字的旁和聲旁,表示了與水有關的意思。
1. 我對考試的結果感到十分消沮。
2. 失去工作後,他陷入了消沮的情緒。
組詞:消失、減少、消極、消退、消除。
近義詞:沮喪、失望、郁悶、灰心。
反義詞:振奮、歡欣、滿意、樂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