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柏梁台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敛眉。” 唐 李白 《双燕离》诗:“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吴 王宫。”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五:“ 汉 殿千门锦绣开,不堪一夜 柏梁 灾。”
(2).借指宫廷。 唐 韦渠牟 《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诗:“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 柏梁 。”参见“ 柏梁臺 ”。
(3).指《柏梁诗》。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 汉武 ,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韩子苍 曰:‘《柏梁》作而诗之体坏;《河梁》作而诗之意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4).泛称应制诗。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参见“ 柏梁体 ”。
(5).指柏梁体。 金 王偓 《古仙人辞》序:“得古仙人词於壁间……观其体则柏梁,事则终始二 汉 ,字画在 钟 王 之间。”参见“ 柏梁体 ”。
柏梁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词源与字面义 "柏"指柏木,属常绿乔木,材质坚硬耐腐;"梁"为建筑中承重的横木,合称指以柏木为材料的梁柱。《说文解字》释"梁"为"水桥也",后引申为屋梁。这种构词法符合古代建筑以木材命名的惯例,如"松栋""楠椽"等。
二、建筑实体指代 特指汉代柏梁台,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建于长安城内。《三辅黄图》记载该台"以香柏为梁,香闻十里",台高二十丈,用于贮藏祥瑞宝物、举办诗会。此建筑后毁于火灾,但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意象。
三、文学体裁名称 衍生出"柏梁体"诗歌形式,源自汉武帝在柏梁台诏群臣联句作诗的传说。据《东方朔别传》载,该诗体为七言联句,每句押韵,君臣依次赋诗,开创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联句体范例。唐代杜甫《丽人行》中"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即承此体遗韵。
四、文化象征意义 在历史文献中常作为盛世文化的象征符号。宋代《太平御览》将柏梁台与通天台、渐台并列为汉宫三大高台建筑,体现天人感应思想;清代《佩文韵府》将其列为"台阁类"词条首例,突显其文化标杆地位。
“柏梁”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各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柏梁台
指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柏梁台,是汉代著名建筑。据《史记》记载,此台以香柏为梁建造,后毁于火灾。李白《双燕离》中“柏梁失火去”即指此事,成为历史典故。
借指宫廷
因柏梁台为皇家建筑,后世诗文常以“柏梁”代指宫廷。如唐代韦渠牟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即以柏梁象征帝王居所。
《柏梁诗》
指汉武帝在柏梁台与群臣联句创作的七言诗,被称为“柏梁体”,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联句诗形式。其特点是句句押韵,对后世七言诗发展有重要影响。
应制诗泛称
因《柏梁诗》属君臣唱应制作品,后代将类似宫廷应制诗统称为“柏梁”或“柏梁体”。如清代王偓评价古诗时提到“体则柏梁”。
人名寓意(补充)
作为名字时,“柏”象征坚贞长寿,“梁”喻指栋梁之才,组合寓意坚毅正直、才华出众。但此用法与历史典故无直接关联。
其他说明:
建议通过汉典或沪江词典查阅更详细的古文例证。
背榜辈行边子摽摇卜老插曲丛致翠幌典常短统靴遁栖咄嗟发变放命芳荃风邪俯项夫主高榜故端虹栋箭房剪薙贾怨进本角抵戏夸特灵筹六醴流郁鸣跼靺韐摸挲男同志牛笛驽暗叛国批吭捣虚乾片清刷锓枣琼树三典三尖两刃刀沙拉沙拉深毖室匣肆凶松狗太平盛世停笔铜台通信卫星徒骥顽锢蚊幌文谟沃濯芜杂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