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辭诰的意思、辭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辭诰的解釋

诰辭。指上古朝廷诏策之辭。 唐 孔穎達 《<尚書正義>序》:“夫《書》者,人君辭誥之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辭诰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辭”與“诰”二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帝王或朝廷頒布的诏令文書,具有正式、莊重的文體特征。以下從語義、文體特征及曆史背景三方面分述:


一、語義解析

  1. “辭”的本義

    “辭”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說也”,本指言辭、文辭,後引申為官方文書中的正式表述,如“辭命”“辭章”。在“辭诰”中,“辭”強調文辭的規範性與權威性。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诰”的文體屬性

    “诰”為古代帝王對臣民的訓誡或封贈文書。《尚書》中《大诰》《康诰》等篇即為典型,其内容多涉政令、封賞或告誡,文體莊重嚴謹。

    來源: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3. 合成詞“辭诰”

    二字結合後,專指官方發布的正式文告,常見于史書對帝王诏令的統稱。如《舊唐書》載:“凡制、敕、冊、命、辭、诰……皆中書省掌之。”此處“辭诰”與“制”“敕”并列,屬公文類别。

    來源:劉昫《舊唐書·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文體特征與功能

  1. 内容範疇

    多用于封贈官員、頒布政令或祭祀典禮,如宋代蘇轼《賜新除尚書左丞王存辭免恩命不允诏》即屬“辭诰”類公文,内容以嘉獎與勉勵為主。

    來源:蘇轼《蘇轼文集》,中華書局校注本。

  2. 語言風格

    文風典重簡練,多用四六骈體,注重修辭與用典。如明代張居正《拟辭诰體》以“朕承天命,撫馭寰區”開篇,體現皇權威儀。

    來源:張居正《張太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三、曆史演變

“辭诰”作為公文形式,盛行于唐至明清。唐代由中書省起草,宋代後逐漸與“制诰”融合。清代《四庫全書》将“辭诰”歸入“诏令奏議”類,視為曆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辭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辭诰”指上古時期朝廷頒布的诏令、策命類文書,屬于官方正式文體的範疇。它由“辭”(文辭、言辭)和“诰”(帝王命令)組合而成,特指具有權威性的官方文獻。

2.出處與例證

唐代孔穎達在《尚書正義·序》中提到:“夫《書》者,人君辭诰之典。”。這裡的《書》即《尚書》,是“辭诰”的典籍來源,表明這類文書多收錄于《尚書》中,用于記錄君王政令、訓誡等。

3.構成解析

4.應用範圍

主要用于先秦至漢代的官方文書,尤其與《尚書》中的“诰”體篇章(如《大诰》《康诰》)密切相關,是研究古代政治、語言的重要材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诰”的演變或《尚書》相關文獻,可參考權威曆史典籍或語言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案奏百伎摽置補瀉纏錯癡男怨女麤枝大葉單極厎止薾敝貳官奮筆疾書風月場符祥腹心之疾苻雄革斁刬澆公才公望官照過不的豪望橫霄換心花容薦福降假薦亡拮抗紀綱地矜人沮憚醂柿老父樂亭調了飲奁币了了孋姬利鎖名缰輪回論評率割謬錯孽苗遣辭措意謙賤乾隆期尅深意守株緣木刷動堂搆跳月渟洿同會頹阘瓦裂先入為主仙遊寺蕭牆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