厎止的意思、厎止的詳細解釋
厎止的解釋
至;終。《詩·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厎止!” 毛 傳:“厎,至也。”《左傳·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詞語分解
- 厎的解釋 厎 ǐ 古同“砥”,砥砺;砥柱。 平:厎平(平均)。 終:厎止(終止)。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 止的解釋 止 ǐ 停住不動:止步。截止。 攔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僅,隻:止有此數。不止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 行起 筆畫數:; 部首:止;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厎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進行解讀。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古籍記載,其核心含義如下:
-
基本釋義:至,終,終極
- 這是"厎止"最主要的含義,表示到達、終止或最終的界限。
- 來源依據:
- 《爾雅·釋诂》:作為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是訓釋古詞的重要依據。其《釋诂》篇有"厎,止也"、"厎,至也"的訓釋,将"厎"與"止"、"至"互訓,奠定了"厎止"表示"終止"、"到達"的基礎。
- 《說文解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厎"的解釋為"柔石也。從廠,氐聲"。段玉裁注進一步指出:"柔石,石之精細者。…引伸之義為緻也、至也、平也。" 說明"厎"由本義磨刀石引申出"緻至"(達到)、"平定"等義。"止"在《說文》中解為"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 本義為足、基址,引申為停止、終止。因此,"厎止"合用,核心含義指向"終止"、"達到終點"。
- 《詩經·小雅·小旻》:這是"厎止"最著名的出處:"我視謀猶,伊于胡厎。" 鄭玄箋注雲:"厎,至也。…我視今君臣之謀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 這裡的"厎"即"至"、"終"的意思,"伊于胡厎"意為"将至于何處?"(即不知其終極)。此例證明确表明"厎止"的核心義是"終極"、"終止"。
-
引申義:平定,安定
- 由"達到終極狀态"引申出"使安定、使平定"的含義。
- 來源依據:
- 《尚書·序》:"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悅,周公作《君奭》。" 孔穎達疏在解釋相關背景時提到:"周公既攝王政,宜在京師,…周公留之,欲共安厎止成王故也。" 這裡的"安厎止"即"安定"、"使穩固"之意。
- 同樣基于《說文》段注對"厎"引申義"平也"的解釋,以及"止"的"安定"引申義(如"止息"),"厎止"可引申為使事物達到平穩、安定的狀态。
-
現代使用情況
- "厎止"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日常書面語中已基本消亡,屬于非常生僻的古語詞。它主要出現在對古代文獻(尤其是先秦典籍)的研究、注釋或引用中。現代漢語表達"終止"、"結束"、"到達"等概念時,會使用更常用的詞彙如"終止"、"停止"、"結束"、"達到"、"終極"等。
“厎止”的核心含義是“至、終、終極”,表示到達終點或終止的狀态。由此引申出“平定、安定”的含義,指使事物達到穩定、平穩的最終狀态。該詞源自先秦典籍,是典型的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其意義需通過《爾雅》、《說文解字》等古代字書及《詩經》、《尚書》等經典文獻的用例來準确理解和把握。
網絡擴展解釋
“厎止”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和古文用法分析:
-
單字解析
- 厎(zhǐ):古同“砥”,本義為質地細膩的磨刀石,引申為“磨砺”“平定”或“至、到達”之意。如《尚書·禹貢》中“厎柱”指砥柱山。
- 止:本義為“停止”,也表“終止”“目标”。
-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可能有兩種解釋:
- 終止、結束:取“厎”的“至”義與“止”的“停止”義結合,表示“達到終點”或“最終停止”。
- 平定止息:若“厎”取“平定”義(如“厎定”),則“厎止”可解作“使動亂平息并停止”。
-
文獻用例
該詞在現存典籍中極少出現,可能為生僻用法或特定語境下的組合。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
注意
需與“底止”(現代漢語中表“盡頭”)區分,二者字形、部分含義相近但來源不同。
若您有具體出處或語境,可提供以便更精準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哀父母案甲飽和烴避世牆東吃四方飯翠餅璀彩大八件搭耳帽倒計時道子大談底簟帝坐二親泛說飛翔紛羅撫操孤峯韓康涵亮黑烏烏輷鞫殷殷黃蘗回駁肩巴教範家緒金庭極壽九大經具案句指開山控阨澇窪地陵巒馬人香美聲唱法滅弗得茗铛甯宇磞星品進普遍邱蚓羣舒任人山胞受進樹僞黍饴夙因剸行王叟轅車無容贅言五濁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