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寫文章、說話時的用詞立意。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沿襲》:“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辭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宋 吳幵 《優古堂詩話》引作“遣詞措意”。
“遣辭措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qiǎn cí cuò yì,其核心含義指在寫作或說話時精心選擇言辭并準确表達意圖。以下是詳細解析: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原文提到:“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辭措意,皆相緣以起。”,強調長期積累對語言表達的影響。
應用場景
常用于文學評論或日常交流中,形容對語言表達的細緻推敲。例如:“這篇文章遣辭措意精妙,情感表露無遺。”
此成語不僅強調語言形式的選擇,更注重思想與情感的表達深度,體現漢語對“言意合一”的追求。
遣辭措意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合理地運用言辭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辭和意,辭表示言辭,意表示意思。它的筆畫數目依次是8畫和9畫。
《遣辭措意》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但最常見的是出自《史記·平津書》,其中有一句話是:“王子敬怒,遣辭罷命。” 這句話意思是王子敬非常憤怒,選擇了特别的言辭表達他的意思。後來人們就将這個用法形容為“遣辭措意”,表示合理地運用言辭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遣辭措意的寫法是「遣辭措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寫法是「遣辭措意」,其中的辭字使用了“辰”作為辭的部首,而不是現代的“辛”。
以下是關于“遣辭措意”的例句:
他在發言時總是善于遣辭措意,很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組詞:遣詞造句、改辭易句
近義詞:恰當表達、準确措辭
反義詞:措辭不當、言不由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