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瓦片一般碎裂。比喻分裂或崩潰破敗。《尚書大傳》卷三:“ 紂 之卒輻分, 紂 之車瓦裂。”《魏書·匈奴劉聰等傳序》:“ 桓 靈 失政,九州瓦裂。” 明 宋濂 《題顧主簿上蕭侍禦書後》:“立身一敗,萬事瓦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四川鐵路案檔案》:“或有不軌之徒從中鼓煽,強者併命於尋仇,弱者絶望於逃死,衆志一暌,全體瓦裂,終非國家福也。”
“瓦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瓦裂”字面指瓦片碎裂,比喻事物或關系分裂、崩潰、破敗的狀态。該詞常用于描述整體結構的瓦解,如人際關系破裂、團隊分崩離析等。
核心意象
以“瓦片碎裂”為喻體,強調不可逆的破碎狀态。例如《尚書大傳》提到“纣之車瓦裂”,形容商纣王軍隊潰敗如瓦片碎裂般徹底。
使用場景
出處 | 例句/用法 | 含義指向 |
---|---|---|
《尚書大傳》卷三 | “纣之車瓦裂” | 軍事潰敗 |
《魏書》 | “桓靈失政,九州瓦裂” | 政權崩潰 |
明·宋濂 |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 | 個人事業失敗 |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或擴展近義詞對比,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瓦裂是一個形容詞,指的是瓦片、磚瓦等物體出現裂開或斷裂的狀态。它形象地描繪了物體由于受力或受到外力撞擊而表面産生裂紋,失去完整性的情況。
瓦裂的部首是瓦(wǎ),它是由瓦字旁和一簡單的構件組成的。瓦裂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瓦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說文解字》中,瓦被解釋為陶器,裂被解釋為裂紋。由于瓦片等物體在受到外力時容易産生裂紋,因此形成了瓦裂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瓦裂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瓦裂」。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瓦的古代寫法為「瓦」,裂的古代寫法為「冫洩」。這些古代寫法與現代的瓦裂寫法有些許差異,但詞義相同。
1. 我們的房屋在這次地震中遭到了瓦裂,需要及時修複。
2. 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牆上的磚瓦已經開始出現瓦裂。
組詞:瓦頹、瓦碎、瓦解
近義詞:破裂、破碎
反義詞:完整、未裂
【别人正在浏覽】